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副中心在哪裡﹖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副中心在哪裡﹖

  中國歷史上承擔政治正中心最長的城市﹐是西安、洛陽、北京和南京﹐正好是一東一西﹐一南一北。那麼﹐在中國歷史上哪些城市擔任過副政治中心的功能呢﹖
  中國現在叫做京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北京﹐一個是南京﹔日本現在叫做京的城市也只有兩個﹐一個是東京﹐一個是京都。其實﹐這是中國古代兩京制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在漢字文化圈內的國家﹐京是對於國都、或與國都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城市(如陪都、留都)的稱呼。中國歷史上有南京、北京、東京和西京﹐還有上京。不同時期﹐東京、南京、西京、北京、上京所指代的城市也不同。
  中國自西周以來就實行復都制﹐所謂復都制﹐就是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都城﹐周武王滅商後為了控制東方而設立雒邑(今河南洛陽)﹐雒邑為成周﹐原來的鎬京(今西安市附近)就是宗周。因此﹐準確地講﹐西周有兩個政治中心﹐一個是鎬京﹐一個是雒邑。
  西漢和東漢也有兩京﹐東都洛陽﹐西都長安。
  隋朝是兩京制﹐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唐朝初期也是如此﹐到了唐代中期﹐中國正式形成了所謂的「五京制」﹐唐朝是最早實行「五京制」的朝代﹐公元742年﹐唐朝以京師長安為西京﹐改東都洛陽為東京﹐改北都太原府為北京。公元757年﹐又置鳳翔府﹐號為西京﹐與南京成都府﹐中京京兆府﹐東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合為五京﹐至此﹐唐代正式確立五京制。
  唐代的五京﹐就是北京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東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中京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南京成都府(今四川成都)、西京鳳翔府(今陝西鳳翔)﹐這五京是唐代統治的核心區域。對於唐代來說﹐中京長安是正政治中心﹐北京太原府、東京河南府、南京成都府、西京鳳翔府則是副政治中心。
  自唐設置五京以後﹐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以及後世朝廷都紛紛效仿。渤海國有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牡丹江附近)、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附近)、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附近)、南京南海府(今朝鮮清津附近)、西京鴨綠府(今吉林白山附近)。契丹建立的遼朝﹐有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北宋有四京﹐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東南部)﹐可能宋的疆域比較小﹐找不到中京在哪裡﹐只設置了四京﹐如果關中地區的京兆府當作京城的話﹐北宋也有五京。到了南宋﹐只有兩個都城了﹐也沒有所謂的「五京制」或「四京制」了﹐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留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金有六京﹐金有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北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中京大興府(今北京)。
  元代其實有兩個都城﹐一個是上都﹐一個是大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上都位於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開平即位。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詔升開平府為上都。1267年﹐忽必烈定都燕京﹐將燕京改為大都﹐同時將開平府改為上都﹐並作為陪都﹐這裡有避暑行宮﹐元朝皇帝夏天在這裡處理政務。
  明朝有兩個京城﹐一個是南京﹐一個北京﹐明朝在內地的行政區劃是「兩京十三布政使司」﹐與此同時﹐明朝還有一個中都﹐那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洪武二年(1369)九月﹐明朝在鳳陽建中都﹐置留守司於此。但是﹐在整個明王朝時期﹐中都除了作為朱元璋的老家﹐具有政治象徵意義以外﹐沒有起到政治副中心的作用。明朝遷都北京以後﹐政治副中心是南京。
  清朝也兩個京城﹐一個是盛京﹐一個是北京﹐盛京就是今天的瀋陽﹐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瀋陽﹐1625年把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瀋陽為盛京﹐1636年在盛京稱帝。1644年清朝入關以後﹐定都北京﹐改瀋陽為陪都﹐並設有和北京相近的中央機構﹐即禮、戶、工、刑和兵五部衙門﹐各部的長官為侍郎。
  盛京在清朝歷史上也是象徵意義上的副政治中心﹐清朝真正的副政治中心是承德﹐1703年﹐康熙在承德建避暑山莊以後﹐承德正式成為清朝的副政治中心。出於控制蒙古、西北和東北的需要﹐清朝皇帝經常來此辦公﹐並接見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首領﹐在清代﹐熱河是僅次於北京的另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稱。
  中國歷朝歷代﹐為什麼需要建設政治副中心呢﹖唐代為何設置了五個京城﹖這主要是為了統御全國的需要﹐唐代的五京是唐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有了這五個城市﹐就可以把政治力量擴展到全國。
  宋代設置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的主要目的是營建已經衰落的洛陽城﹐加強對陝西和河南西部的統治。設置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鄲)的主要目的是防範北方的契丹﹐在這裡營建城邑﹐起到「保家衛國」的作用。
  明朝遷都北京以後﹐設南京為陪都﹐主要是為了有一個安全的戰略後方﹐萬一長城被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突破﹐京師不保﹐可以重新遷都南京。清朝遷都北京以後﹐把盛京作為陪都﹐也是為了有一個安全的戰略後方。
  同時﹐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有遊牧的習慣﹐他們入主中原以後﹐喜歡建立行宮﹐春、夏、秋、冬在不同的地方辦公﹐契丹有「四季捺缽制」﹐元朝有上都﹐忽必烈經常來此避暑﹐並辦公﹐清朝皇帝喜歡在北京的郊區或者河北北部的山區建立行宮﹐冬天住紫禁城﹐夏天住圓明園﹐有時候甚至還去承德避暑山莊﹐對於少數民族來說﹐建設一個政治副中心很有必要。
  中國唐朝的五京制﹐也傳播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高麗王朝時期﹐曾設置四京﹐東京(今慶州)、南京(今首爾)、西京(今平壤)﹐京都(今開城)。日本至今還有兩個京城﹐一個是東京﹐一個是京都。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