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尿失禁不等於膀胱無力

尿失禁不等於膀胱無力

尿失禁不等於膀胱無力

根據「2019泌尿健康大調查」,發現民眾有高達八成五對於尿失禁認知嚴重不足,九成以上民眾誤以為漏尿就是「膀胱無力」,更有七成女性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表示,民眾常會把漏尿跟「膀胱無力」畫上等號,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十分複雜,不應該把它都當成「膀胱無力」來解釋;建議如果有發生漏尿或尿失禁的情況,要就醫進行專業評估後再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改善。

4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每4個就有1個曾經歷漏尿的困擾,全球約有4億以上的人口受到影響。醫師表示,膀胱功能的異常、年齡增長造成的生理變化、肥胖、便祕、懷孕生產及攝護腺肥大還有很多疾病跟藥物都有可能會增加尿失禁發生的風險。而尿失禁的類型、治療原則會因為尿失禁成因的不同有所差異。

調查中有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漏尿是老化正常現象,但調查同時也發現35~54歲中堅世代有高達50%的人曾經歷過漏尿問題,顯見尿失禁可能困擾各年齡層。尿失禁因為對患者的生命沒有立即危害較不受大眾重視,但調查中發現,有高達九成以上的民眾都認為一旦發生漏尿,最大的困擾會是憂鬱、焦慮、害怕與喪失自信等心理上的困擾。

研究指出,尿失禁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此外,不僅是患者本身會因為尿失禁有沉重的心理壓力,照顧者也會因為照顧的對象有尿失禁而產生心理負擔,足可見尿失禁對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皆有重大的影響。

而尿失禁除了造成心理困擾外,也被稱作國民社交癌。調查顯示,受訪民眾認為漏尿後的社交生活與人際互動會是一大困擾,92.8%受訪民眾都認為漏尿會被他人用異樣眼光看待。很多長輩一旦有漏尿問題後,因為害怕出門在外發生漏尿、擔心漏尿被別人發現,開始減少與他人的互動、放棄原有的社交生活,甚至足不出戶,生活與人際關係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調查中還發現,有7成女性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凸顯民眾對失禁產品認知不足,衛生棉及漏尿墊傻傻分不清楚的現象。月經與漏尿有很大的差異,錯用護墊或衛生棉容易造成許多問題,包括:胯下悶濕搔癢、容易被他人聞到自己的尿味,進而影響人際關係與社交活動;正確使用漏尿專用產品,可以幫助漏尿婦女提升生活品質還有恢復自信。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