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潛伏結核感染 須預防性投藥

潛伏結核感染 須預防性投藥

潛伏結核感染 須預防性投藥

帶有結核菌的民眾可以透過抽血檢驗出來,這被稱為「潛伏結核感染」,代表已受到結核菌感染但尚未發病,潛伏結核感染雖然不具傳染力,但由於結核菌的特性可長時間潛伏體內,約有5-10%的機率會發病,成為結核病病人,但若是能及時篩檢並馬上預防性投藥治療,即可消滅體內潛藏的結核菌,降低未來成為結核病人的機率,保護力可高達9成。

臺北市結核病的發生率自民國94年的每十萬人口52.9人至106年的29.6人持續下降中,雖然防治成效有目共睹,但每年仍有約700至800名新通報個案,顯見結核病仍威脅民眾健康。

北市針對107年10月至108年7月期間與結核病患共同居住者、於可傳染期間1天內接觸8小時(含)以上或累計達40小時(含)以上者,共3,713人進行篩檢,結果有551人陽性,陽性率為14.8%;表示接觸者有14.8%受到結核菌感染。

預防「潛伏結核感染者」成為結核病人,就是接受預防性投藥治療,一般來說,要預防流感、麻疹或B型肝炎的方法就是施打疫苗,但由於結核病菌生命週期長,容易潛伏體內休眠的特性,目前除嬰兒出生時施打的卡介苗疫苗,作為降低嬰兒時期受感染而導致嚴重併發症外,對於成人尚無有效疫苗可以預防,但可進行預防性投藥。預防性投藥治療療程已由原先連續每天9個月服藥,縮短為只要每週服藥1次3個月,可以更快完成療程,方便又可大大降低未來發病機率。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余燦華表示,「預防勝於治療」預防結核病可從「環境通風」、「早期發現」和「預防性治療」等三大面向著手。

建議經常保持所處環境的通風、增加室內新鮮空氣的交換,及定期進行胸部X光檢查,或留意結核病早期症狀,平時以七分篩檢法進行症狀監測,咳嗽兩週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當上述症狀達5分以上,建議趕快就醫(胸腔科或感染科)檢查,以即早診斷及接受治療,最後是對於潛伏結核感染者,以預防性投藥治療減低未來發病的風險。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