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大腸息肉易癌變 定期篩檢腸癌不上身

大腸息肉易癌變 定期篩檢腸癌不上身

大腸息肉易癌變 定期篩檢腸癌不上身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多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達五千多人,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十一年位居十大癌症之首,其中有近九成五都屬腺癌,起初是由正常的腸道黏膜先發展成腺瘤型息肉,再逐漸癌化成腺癌,但其實預防大腸癌並不難,有半數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加上定期篩檢,就可避免腸癌找上身。

五十二歲的黃先生長期被公司外派在大陸工作,趁休假返台時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因結果異常被轉介到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外科王心泰醫師門診,經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一顆零點八公分大的息肉,經手術切除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腺瘤性息肉。

新營醫院外科王心泰醫師指出,所謂息肉,是指從大腸或直腸的內壁黏膜所出現的異常隆起增生組織,可能長在大腸的任何位置,但大多數是出現在乙狀大腸與直腸。臨床上所看到的息肉有九成五是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很常見,通常都是良性,但腺瘤性息肉則有癌化風險,若直徑大於二公分,有高達四成的惡性機會。

依最新研究,大腸息肉形成原因主要與先天的基因遺傳與後天的飲食生活習慣有關。如果是年紀在五十歲以上、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個人病史或家族史、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愛吃高脂肪食物、愛吃紅肉或加工肉製品、愛抽菸喝酒、體重過重或是缺乏運動的朋友們都屬於容易生成大腸息肉的高風險族群。

王心泰醫師指出,大腸息肉剛開始通常都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常被忽視,惟有定期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國民健康署自多年前開始推行腸癌篩檢計畫,補助五十至七十四歲的民眾每二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應回醫院安排大腸鏡檢查以進一步確定診斷,若能盡早發現潛在的大腸息肉並加以切除,就能免於可怕的大腸癌找上身。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