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逾8成胃癌 幽門桿菌引起

逾8成胃癌 幽門桿菌引起

逾8成胃癌 幽門桿菌引起

台灣自二千年迄今,人口標準化發生率雖下降,但每年胃癌新診斷的人數沒有下降,約每年三千五百至三千八百位。台灣大學癌醫中心醫院綜合內科部主任劉志銘教授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有九成是發生在十歲前,可能無明顯症狀;幼童帶菌造成慢性胃發炎,幾十年後變成嚴重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建議在嚴重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之前進行除菌治療;在台灣,針對五十歲以上的族群進行篩檢,預期仍然有幫助。

終身感染風險為一至四%;成年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年齡標準化盛行率卅一•四%,預估台灣成年人有五九○萬人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未成年人盛行率十%。就以區域來說,台灣東部的盛行率較高,約五六•一%。

有超過八成的胃癌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的估算,全球每年有七十七萬名胃癌可歸因於幽門桿菌感染,亦即這些胃癌可以透過幽門桿菌之除菌加以預防;二○一四-二○二○全球的成年人有四十三%、未成年人有卅四%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除非有其他競爭性考量,否則建議提供除菌治療以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在胃癌發生率高的國家,透過篩檢與及根除幽門桿菌以預防胃癌是符合成本效益的政策。

在成年人,幽門桿菌篩檢與治療,愈早愈好,但永遠不嫌遲。劉醫師表示,在胃發生癌前病變之前就根除幽門桿菌,對於胃癌的預防效果會較好,但已有早期胃癌的幽門桿菌感染者,在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後,給予幽門桿菌根除治療,亦可降低胃癌復發的風險。

如何篩檢與除菌治療?以非侵入性檢查,如碳十三呼氣測試、準確度經驗證過的糞便抗原檢測或血清學檢測進行篩檢。

胃癌高危險群,如年齡較大、一等親有胃癌病史、有新發生上腹部不適者等,應由醫師評估是否需進行胃鏡檢查,已排除胃癌,及評估有無胃癌前病變。已有胃部癌前病變的幽門桿菌感染者,在接受除菌治療之後,宜定期接受內視鏡追蹤。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