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每天吃水果強心臟 中風少逾3成

每天吃水果強心臟 中風少逾3成

每天吃水果強心臟 中風少逾3成

許多人都知道,想要瘦下來,就要避免吃太油、吃太多脂肪。像飽和脂肪,不只會讓人發胖,還會干擾生理時鐘。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飽和脂肪會讓生理時鐘產生「時差」,進而導致新陳代謝失調。若是半夜吃高油脂食物,對身體傷害更大。研究建議,想吃高油脂食物,越早吃越好,早上吃較為理想。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與農業生活研究團隊指出,飽和脂肪之所以不利身體健康,重點或許都在「時間點」。

身體每個細胞都有生理時鐘,細胞生理時鐘必須正常運作,細胞才能發揮正常功能,身體也才能調節、檢視發炎反應強弱。

研究作者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與實驗治療學教授大衛•厄爾尼斯特表示,當二十四小時生理時鐘運作受到干擾,就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特別是新陳代謝疾病,更容易上身。

身體受傷或對抗細菌入侵時,常產生短期發炎反應。但攝取大量脂肪,很容易導致身體慢性、低度發炎,這樣就可能引起肥胖、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中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發炎相關疾病。

研究團隊進行研究發現,飽和脂肪中,有的成份會在特定時間引發生理時鐘「時差」問題,這就可能導致發炎反應。

過去研究顯示,飽和脂肪中有種「棕櫚酸酯」成份會干擾生理時鐘精準性。這次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棕櫚酸酯會讓細胞產生「時差」,細胞對時間感覺混亂,就可能引起慢性發炎反應。研究團隊認為,想要要吃高油脂食物,最理想的時間是在早上,而最糟糕的時間則是在深夜。重點不只是在飲食內容,何時吃這些東西,也是重要關鍵。

中國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吃新鮮水果,或可減少死於心臟病、中風風險。

研究顯示,每天吃橘子、柳橙、蘋果等新鮮水果的人,死於心臟病、中風風險比少吃、不吃水果者減少約三分之一。

研究首席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李立明表示,吃水果對維持心血管健康很重要。研究發現,參與研究民眾若常吃水果,血壓、血糖都比少吃水果者來得低,這或可減少心臟病、中風風險。

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研究並沒有證明吃水果可直接造成心臟病、中風風險下降,研究只發現兩者有關聯性。

研究團隊以二OO四年到二OO九年間五十多萬名三十歲到七十九歲成年人為研究對象,分析這些人的健康、飲食情況,研究剛開始時,這些人都沒有心臟病病史。

研究當中,每五人只有不到一人每天都有吃水果。研究追蹤七年發現,每天吃大約半杯水果的人,罹患重大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降低。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資訊,無論是水果、蔬菜,都是健康飲食一部份,吃蔬菜、水果時,多樣性與攝取量一樣重要。光吃單一水果或單一蔬菜,無法提供身體所需所有營養素,最好每天吃多種蔬菜、水果,蔬菜、水果顏色也要多樣化。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建議,可以在眼睛看到的地方擺放水果,這樣就能容易吃到水果,選擇水果、蔬菜時,多選擇平常較少吃的種類,盡量避免偏食。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