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肝炎主因溼熱鬱結 影響脾胃與膽

肝炎主因溼熱鬱結 影響脾胃與膽

肝炎主因溼熱鬱結 影響脾胃與膽

廣告常說「肝若好,人生就是彩色,肝若不好,人生就是黑白」。新竹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鄭阿乾醫師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肝炎是溼熱鬱結所引起,發病之後影響到肝的疏泄功能,甚至影響脾胃功能,長期下來還可能轉變成慢性肝炎,久而久之就會引起肝硬化。

肝臟的主要功能為代謝營養素、製造膽汁、解毒,並將乾淨的血液送回心臟,另把多餘的脂肪及膽固醇藉由膽汁分解後,再與十二指腸與胃內的酸性食物中和,然後由小腸吸收養分,其他的廢物則由大腸排出,這是正常的肝臟消化和新陳代謝過程。

鄭醫師指出,依據個人臨床經驗,肝炎最容易發生在三十歲左右,肝硬化則以四、五十歲以上比較多。肝臟受損原因有很多種,譬如三十歲左右的民眾,因為工作壓力大,或是勞累過度,或是暴飲暴食,或是經常喝酒應酬,或是夏天時火氣相對旺盛,容易衝動、激怒,這些原因都可能致使肝臟受到損傷。

鄭阿乾醫師指出,通常肝炎一定會有溼熱之邪侵入人體,進而引起脾胃不適等症狀,由於脾主四肢,脾不好的話,患者容易四肢無力。此外,中醫認為,脾與胃相表裡,脾容易影響胃功能,所以病患容易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肝與膽相表裡,肝容易影響膽功能,肝不好的話,可能造成膽汁無法正常分泌,最後外溢表現於肌膚,病人容易出現黃疸、皮膚黃、眼白黃、舌苔黃膩、小便黃而少等症狀。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肝臟由右肋骨保護,如果肝臟發炎,用手觸及右肋骨下方,可以感受到壓迫感。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