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排便習慣改變 當心腸道發炎

排便習慣改變 當心腸道發炎

依據國外先進國家經驗,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衛生環境的關聯性最為明顯,環境衛生越進步,盛行率就越高。

早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病例相當少,但近幾年確診人數越來越多,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吳登強副院長預估在十至二十年之後,全國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患將高達幾十萬人,盛行率直追歐美國家。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提出五大警訊,提醒若以下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務必積極就醫。1.貧血;2.發燒;3.血便;4.腹痛;5.腹瀉:拉,不拉多(裡急後重)、驚!急拉(糞便失禁)。

在五大警訊中,吳登強副院長表示以排便習慣的改變最為明顯,例如,想拉卻拉不出的「拉不拉多」族,或是便意來得又急又快,想忍卻止不住腹瀉的「驚急拉」派,一天狂跑十幾次廁所,有時還來不及坐上馬桶,就大便失禁拉出黏稠狀、不成形的水便、血便,因此,不管在家裡或是外出,都須穿上成人紙尿褲。

大便失禁已經夠慘,如果糞水從其他器官滲出體外,可令人難以接受,吳登強副院長說,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小腸持續發炎、潰爛、肚破腸流,除必須切除壞死組織之外,一旦爛到哪邊,哪邊就會出問題,例如,潰爛部分延伸至膀胱,糞水就會從尿道來出體外,「能想像小便時竟然尿出大便嗎?」。

如果爛至子宮、陰道,則糞水可能從女性私密處排出體外,苦不堪言。潰爛部位若觸及皮膚,則會在皮膚表面形成廔管,水便、血便就從廔管滲出來,散出異味,且容易引發感染問題。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研究還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帕金森氏症、血液科惡性腫瘤等疾病風險較一般人高出許多。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