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恐慌發作逾月 速醫

恐慌發作逾月 速醫

恐慌發作逾月 速醫

恐慌發作其實並不罕見,美國研究統計,約有兩成左右的人在一生中可能經歷過類似恐慌發作的狀況,通常短時間內就會緩解,對生活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聯青整合醫學診所陳昱潔臨床心理師表示,民眾需留意,第一次恐慌發作後是否逐漸有持續或加重症狀且長達一個月以上,約三%~五%的人會演變成慢性化成為「恐慌症」,而一般女性出現恐慌症的機會又較男性高,此時就需要醫療團隊的專業協助。

「恐慌體質」上身,兩大族群要注意。恐慌症一般認為與基因、體質有關,但近年也有研究指出恐慌症患者在第一次恐慌發作前,若有以下兩大情況,就有可能是「恐慌體質」的好發族群。

1.自律神經失衡: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副交感神經活性低落者,較易出現類似恐慌症的生理反應,且容易對這些症狀過度敏感而有較負面的詮釋,導致恐慌重複發作。

2.長期慢性壓力沒有及時調適:心理學家發現,日積月累的工作、家庭和人際壓力等會逐漸地削弱身心狀態,即使身處當下未必有覺察,卻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引發恐慌。

善用呼吸和覺察,面對壓力不慌忙。「現代人已經習慣高壓生活,慢性壓力源往往較難覺察,但卻影響身心健康甚鉅。」陳昱潔心理師特別提醒,慢性壓力不僅提高恐慌症發生風險,也與多種焦慮和情感性問題有關。現代人大多缺乏對自我壓力的覺察,也常找不到良好的紓壓方法自我排解,當瑣事排山倒海來時,就容易變得焦慮。以下兩個方式,可讓幫助大家快速找回自己步調的優雅姿態。

1.正確的呼吸練習:呼吸可直接調節自律神經系統,是緩和焦慮最快速的方法。但陳昱潔心理師提醒,臨床上卻發現許多人調適緊張感受的呼吸方法其實並不正確。每個人心跳的頻率、呼吸節奏都不同,肌肉的緊繃程度也有不同,藉由專業進階的「生理回饋儀」檢測和協助,搭配當下想要放鬆或是蓄積精神,給予對應的呼吸長度、深度和頻率建議,才能有效益的幫助緩解身心壓力、症狀感。

2.練習自我覺察:慢性壓力的形成往往是日積月累,有些是某些明確的壓力來源,有些卻是長期生活結構中累積下來的繁瑣壓力和感受。

試著每天給自己一些心靈空間,讓自我沉澱,或偶爾跳脫原本的生活,讓自己有充足的放鬆時光,放緩腳步更可以釐清生活的價值,有助調整生活節奏。或是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與引導,有助於內心深度的探索和覺察,從現代生活的慢性壓力中恢復心靈的彈性。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