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脂肪肝 多因痰、瘀積聚肝臟形成

脂肪肝 多因痰、瘀積聚肝臟形成

脂肪肝 多因痰、瘀積聚肝臟形成

中醫師劉佳祐表示,脂肪肝顧名思義是肝臟囤積了太多的脂肪,中醫認為,脂肪肝是痰、瘀積聚在肝臟的結果,「痰」是指病理性的代謝產物,例如過度飲酒、飲食過多或過食油膩重口味或是人體因疾病(如糖尿病)導致體內脂肪代謝異常,或是不當的節食,都可能造成脂肪在肝臟中不正常的堆積,進而導致肝臟血流障礙,進而出現「瘀」的現象,接下來就會使得肝臟更加無法代謝體內的脂肪,使得「痰」與「瘀」互結,造成病情更趨惡化。

劉佳祐說明,中醫治療脂肪肝的方式多以疏利肝膽、健脾化濕的藥物為主,另外像是山楂、荷葉、丹參、茵陳蒿、川七、何首烏、澤瀉、決明子、大黃等中藥,也都對體內脂肪的代謝清除有直接或間接的幫助。

劉佳祐醫師表示,脂肪肝可以分為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若是民眾因長期大量飲酒造成的脂肪肝,就被稱為酒精性脂肪肝,容易演變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進而可能導致肝癌等嚴重問題。

非酒精性脂肪肝則屬於一種代謝性疾病,通常與糖尿病、中央肥胖、高血脂等代謝綜合症的關係十分密切,經常一起出現,也會互相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劉佳祐指出,脂肪肝可分為肝胃不和、肝膽濕熱及脾虛濕盛三型,肝胃不和型常見於壓力過大的上班族,可見胸口鬱悶,右上腹悶痛,容易噁心、腹脹,胃口不佳,即是肝氣鬱滯的表現,可用疏肝理氣的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來治療。

肝膽濕熱型常見於過度飲酒或愛吃生冷冰品的病患。可見到「濕」証,如疲倦、噁心、食慾不振、大便黏膩的症狀;「熱」証,如口乾口苦、口臭嘴破、煩躁易怒、小便黃的症狀,可用清利濕熱的甘露消毒丹或黃連溫膽湯來治療。

脾虛濕盛型濕在體內聚集會進而化生為痰,導致血脈不通,甚至出現肝功能異常升高的現象,所以祛瘀化痰是脂肪肝的治療重點。可用二陳湯、導痰湯、血府逐瘀湯等藥物來治療。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