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連續血糖監測開啟糖尿病智慧醫療

連續血糖監測開啟糖尿病智慧醫療

連續血糖監測開啟糖尿病智慧醫療

一名第二型糖尿病病人很注意血糖控制,也懂得計算食物份量,她的餐前血糖數值在100左右,吃了紫米燒肉飯糰後2小時血糖升到157,經由即時型的連續血糖監測,她發現血糖上升的速度遠超過自己的想像,餐後高峰甚至超過200,在即時血糖線的變化中,這位病人更清楚各種食物對血糖的影響,也知道如何去調整過去認為是健康食物份量。

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業豐醫師表示,即時型的連續血糖監測,是透過在腹部或手臂安裝皮下感應針,經由貝殼大小的無線傳輸器傳送血糖值到手機,讓病人和醫療團隊可即時監看血糖,甚至能提早60分鐘預測低血糖的發生,藉由警報提醒做低血糖處置的準備;也可以將警報傳送給同住的家人朋友,協助病人在低血糖發生的當下進行緊急處置。

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是否妥善,一般是以糖化血色素(HbA1c)做為指標,代表三個月的血糖平均值;杜業豐醫師指出,每人糖化血色素代表的血糖平均值並不盡相同,血糖起伏很大得到的平均值,可能與血糖平穩的平均值相似。然而,血糖起伏很大的病人,即使糖化血色素看起來還不錯,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是比較高。

杜醫師說,另一位第一型糖尿病病人,按時施打胰島素,糖化血色素也不錯,一天當中常常會有低血糖症狀,但起床時的血糖竟然都接近200。透過即時型的連續血糖監測,發現病人起床前4小時血糖持續往上爬升,從100一路升高到180,應該是黎明現象造成起床前的胰島素需求量比較高。在詳細討論胰島素的作用原理後,更換了一種特性不同的長效胰島素,讓病人起床時空腹血糖順利降到110以內。

國際上的診療指引建議,只要是血糖控制不佳的第一型糖尿病人、反覆發生低血糖的第一型糖尿病人、低血糖無感症、低血糖高風險、懷孕中或預備懷孕的糖尿病人,及妊娠糖尿病人等,都建議使用具有警示功能的連續血糖監測。

杜業豐醫師表示,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連續血糖監測,病人須為第一型糖尿病、新生兒糖尿病、或因胰臟切除引起的糖尿病,且過往6個月內有2次糖化血色素8%以上,或有低血糖無感症、常因嚴重低血糖需要他人協助治療、懷孕的病人等,才能給付連續血糖監測。1年最多2次,並需間隔3個月以上。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