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走輸小綠人 當心肺動脈高壓纏身

走輸小綠人 當心肺動脈高壓纏身

走輸小綠人 當心肺動脈高壓纏身

COVID-19新疫情時代,過馬路喘吁吁不一定是戴口罩的自然反應!高雄一名護理師,本身患有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去年接種完COVID-19疫苗之後,呼吸狀態突然改變,洗完澡或如廁後感覺呼吸困難,睡覺時需墊三顆枕頭保持端坐呼吸,且時常咳血咳痰,原以為是副作用,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自體免疫疾病併發了續發性肺動脈高壓。

肺動脈高壓又稱為「心臟癌症」,是一種心臟、肺臟及血管系統嚴重的病變,存活率比台灣常見癌症大腸癌還低;肺動脈高壓成因多樣,除了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致病機制尚未明確,部分肺動脈高壓是因其他疾病續發導致,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硬化等,另外,不當使用特定藥物或毒物,也可能引發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的死亡率高,對肺動脈高壓的高風險族群來說,自覺症狀相當重要,如果發現莫名出現「喘(呼吸困難)、咳(嗽)、血(咳血)、腫(下肢水腫)、暈(暈厥或頭暈)」等五大症狀,或者過馬路「走輸小綠人」都應提高警覺,進一步諮詢醫師,透過心臟肺部相關檢查,及早發現與診斷肺動脈高壓。

高雄榮民總醫院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表示,正常人的平均肺動脈壓為十四毫米汞柱,一旦超過二十毫米汞柱即為「肺動脈高壓」;肺動脈血管壓力過高,會造成供應血流至肺動脈的右心室更用力收縮,長期下來,右心室因負荷過量而逐漸擴大,後續導致心臟衰竭和猝死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黃偉春主任說明,「過馬路PK小綠人」概念來自於臨床評估肺高壓風險的「六分鐘步行測試」,而文獻報告顯示,一般人的行走秒速一.二公尺以上,交通部設計過馬路小綠人時,則是以更寬鬆的標準每秒○.八至一公尺設置,因此正常情況下,人人都可以在時限內通過馬路;但若發現過馬路走輸小綠人,或者步行時感覺氣喘吁吁,就需注意心肺功能可能有問題。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