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老化肌少適當運動補營養

老化肌少適當運動補營養

老化肌少適當運動補營養

人體除了各個重要的內臟器官外,有兩大重要的系統維持著我們日常良好的身體移動功能,讓我們能執行小至轉罐頭,大到過馬路爬樓梯等活動,其一是骨骼系統,其二就是肌肉系統,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鄧筑文表示,骨質疏鬆在近年的衛教提倡下,民眾已經多有了解,但「肌少症」對大部分人來說仍是較陌生的名詞。

所謂的「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的質量減少並伴隨著肌肉功能的喪失,除了和衰老有直接相關,和一些內分泌疾病如胰島素阻抗較高,或是長期臥病在床缺乏活動等都有相關。

而患有「肌少症」的病人日後也較容易出現跌倒、失能,一但罹患內科或外科疾病,也會有較多的併發症和較高的嚴重度及死亡率,因此,了解「肌少症」,是高齡社會的一項重要議題。

從30歲開始,肌肉質量就會緩步減少,到了60、70歲左右,就可能發展成有感的症狀,這些有感的症狀被醫師歸納為診斷的指標,其中最重要的兩項,一為步速緩慢,每秒無法行走超過0.8公尺;第二為握力減少,亞洲男性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為有問題。

當這兩項症狀出現任一項,醫師可進一步安排測量肌肉質量的相關檢查來確認肌肉質量是否有減少,若有減少就符合「肌少症」的診斷標準。

以上的診斷標準較為瑣碎,民眾想要快速篩檢自己是否有「肌少症」的可能,第一個是看在過一般的四線道馬路時,若從行人綠燈亮起就開始過,仍過不完就是符合步速過慢。

第二個則是毛巾擰不乾的話,便符合握力不足;第三個是兩手虎口張開圍成圈看是否能圍住小腿最粗處,若能圍住則可能代表肌肉質量不足。

若經醫師確診為「肌少症」,民眾也不需過於慌張,這其實是老化的一個自然現象,只要經由適當的運動及營養補充,就可減緩肌肉流失、維持肌肉的功能。

運動的部分基本上包含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高階班可再加上平衡訓練,訓練的強度及頻率,可至門診諮詢復健科醫師開立最適合的運動處方;而營養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和維生素D的補充,有關蛋白質的補充,鄧筑文建議還是先從日常飲食著手,像是增加蛋豆魚肉類的均衡攝取。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