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蛋白質需求量 視個人生理增減

蛋白質需求量 視個人生理增減

蛋白質需求量 視個人生理增減

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陳明玉表示,某些疾患因特殊生理需求,需要增加或減少蛋白質的攝取。需增加蛋白質攝取疾患,包括燒燙傷、洗腎、手術及重症病人等:因生理或疾病關係,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率增加,或是治療過程會導致蛋白質流失過多等因素,都需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依病情不同,蛋白質建議每公斤體重1.2-2.0公克不等。

肌少症或是需要增加肌肉者:根據許多研究指出,蛋白質攝取約每公斤體重1-1.5公克,才可預防或減少肌肉流失的發生,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量要足夠,也要注意蛋白質攝取品質及份量要平均分布在三餐中,或是建議每餐中加入優質蛋白質25-30公克,身體的代謝及修復能力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白胺酸是一種可以促進肌肉合成和減少其被分解的胺基酸,因此建議也可多攝取富含白胺酸的食物,如:豆類、胚芽、牛肉與雞肉等;有研究指出,75歲以上的老年女性,不論僅補充胺基酸組(胺基酸+白胺酸),僅運動組,或是運動+胺基酸補充組,都可以增加行走速度;僅運動組及運動+胺基酸補充組,腿部肌肉質量會顯著增加;但只有運動+胺基酸補充組,可以增加膝關節伸展強度。由此可知,除了營養的補充,也要配合運動,才能增強肌肉的質量與功能。

需減少蛋白質攝取疾患,包括慢性腎臟病(未洗腎),蛋白質經由代謝分解後會產生含氮廢物,再經由腎臟排除,若腎臟功能不佳,需要減少蛋白質攝取(每公斤體重0.6~0.8公克),以延緩腎功能的惡化;已經接受洗腎治療,因治療過程會流失許多蛋白質,故反而需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公克)。

肝性腦昏迷患者:蛋白質經由代謝分解後,會產生氨,再經由肝臟轉化成尿素排出體外,肝臟功能不佳會讓血中氨量累積過多,經由血液循環進入腦中導致昏迷,故也需要減少蛋白質攝取。依據病情及昏迷程度,蛋白質建議為每公斤體重0.5~1公克,且盡量選用植物性蛋白質為佳,因其含有較多的支鏈胺基酸,較可以改善肝昏迷的情形。

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但不同的生命期、疾病或是生理代謝的改變之下,都需調整需求量;可請教專業綜合考量規劃個人的飲食建議,勿聽信坊間傳言。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