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力弱症不可逆 早期發現防肌少症

力弱症不可逆 早期發現防肌少症

力弱症不可逆 早期發現防肌少症

近年討論度高的肌少症,會增加慢性疾病及死亡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表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能更有效評估預防肌少症;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林立峯表示,近幾年力弱症在臨床上漸被提高關注,肌少症難逆轉,應早期評估力弱症、延續肌肉能量;透過AI介入、進行「活力樂肌三招」每日運動,幫助民眾降低發展至肌少症之風險。

「肌少三部曲」力弱-肌少-失能,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會有六十二%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進展為力弱症,而在力弱症病程中若沒有及時發現並治療,將導致骨骼肌重下降、功能流失,進入到下一階段—肌少症。經由力弱症途徑,發展至肌少症患者約有一○%。林立峯副教授說明,肌少症的成因很多,包含老化、賀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而力弱症則指針對肌肉量正常、非由神經系統或疾病引起,但隨著年紀增長造成力量不足的情況。早期評估力弱症,能預防後續的肌少與失能,根據AWGS重新修訂的診斷標準,當手握力男性小於二十八公斤;女性小於十八公斤,或步態六公尺步行速度低於一公尺/秒,可能為力弱症。

因年紀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是難以逆轉的,肌少症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失能、死亡風險,常見共病包含骨質疏鬆症。肌少提高跌倒風險、骨鬆則提高骨折風險,九成以上的髖部骨折因跌倒而發生,而髖骨骨折後,四十%無法再恢復行走,約二十%在六個月內死亡,環環相扣的影響不可不察。相較於肌少症患者,力弱症患者具有較高的體脂肪率、較粗的腰圍,導致新陳代謝異常,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是長者日常生活功能惡化的重要危險因素。此外,研究指出力弱症在七十五歲以上和晚期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患者中尤為常見。近年新冠肺炎大流行,而新冠肺炎中症患者中,局部肺纖維化的發生率為二至六%,若進一步惡化成特發性肺纖維化,將增加罹患力弱症的風險。

邱弘毅所長表示,五十歲後每年肌肉力量(一•五至五%)比肌肉量(一至二%)下降得更快,故已發展至肌少症的患者,不僅要對抗每年固定下滑的肌力,肌肉量要恢復到正常表現,是有很大難度的。目前並無有效藥物來治療肌少症,僅能以運動及飲食來介入,因此在開始力弱時期就預防很重要。

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邱弘毅教授研究團隊再次呼籲,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問題不能忽視,尤其力弱症與年齡老化高度相關,五十五歲以上的成年人為高風險族群,若不注意將導致長者日常生活功能惡化,甚至失能與增加死亡風險。除了日常營養補充,透過正確的運動指引協助預防力弱症,以期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