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 立克次體及披衣菌之人畜共通傳染病

立克次體及披衣菌之人畜共通傳染病

人畜共通傳染病共分四大類:
已經有人分享 四. 寄生蟲性人畜共通傳染病
所以我只會分次介紹 一 二 三 類
這次我先介紹 立克次體及披衣菌之人畜共通傳染病

一. 病毒性人畜共通傳染病
三. 細菌性人畜共通傳染病
四. 寄生蟲性人畜共通傳染病
二. 立克次體及披衣菌之人畜共通傳染病
鼠性斑疹傷寒        
叢林性斑疹傷寒        
鸚鵡病
Q型熱        
貓抓熱        
其他立克次體(尤艾利希病)


立克次體及披衣菌之人畜共通傳染病
鼠性斑疹傷寒 Murine Typhus

1.症狀:
本病是傷寒立克次體經由鼠蚤傳染。
在鼠為不顯性感染。在人引起高燒及皮膚出現斑疹。死亡率低。

2.預防:
以滅鼠及病媒昆蟲的去除為主。

3.處理:
注重環境衛生,撲滅老鼠。


Q型熱 Q Fever

1.症狀:
Q 型熱是由立克次體病原Coxiella burnetii所引起。C. burnetii 分布遍及全世界永存於兩個交叉循環感染--在家畜及野生動物和 壁蝨。感染在家畜內廣泛的循環,包括綿羊,山羊,和牛。貓,狗,和家禽也會感染(Fox and others 1984)。在全美國綿羊感染的盛行率是相當高的,且綿羊是實驗動物設施中發生這種疾病最主要的動物(Bernard and others 1982)。然而,Q型熱發生在人類一人死亡的案例是病患暴露在臨盆母貓及其小貓環境中,而暴露在兔子之病例指出在實驗室環境中不應忽視其他動物是感染此疾病可能的來源。人類病患在病程及嚴重性等差異非常大,甚至可能發生無症狀感染。此病通常有突發性發燒,寒冷,後腦頭痛,虛弱,身體不適,和盜汗。在一些病例,發生乾咳肺炎,胸部疼痛,和其它少見症狀。同時也有急性心囊炎和急性或慢性肉芽腫性肝炎的報告。先天性心瓣膜缺損或者心瓣膜缺損修補會發生心內膜炎,且病情常延伸超過一個月甚至數年,最後造成重發性系統性感染。大多數Q型熱的病情會在兩週內痊癒。有心瓣膜疾病的人員不應從事具有C . burnetii之工作。

2.預防:
人類通常經由呼吸道吸入具傳染原之空氣飛沫而得到感染, 雖然經由口腔食入傳染也有記錄記載(Benenson 1995b)。此病原存於尿液,糞便,乳汁,和特別是有蹄類家畜的胎衣,一般而言為無症狀感染。此病原耐乾燥且可長期殘存在環境中,藉由空氣飛佈散播此感染病原。此病為高風險性感染。

3.處理:
可以血清學的方法偵測疾病急性和恢復期之間檢體內之特定抗體包括微凝集反應(microagglutination),免疫螢光反應(immunofluorescent),
補體結合法(CF),和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測定(ELISA)測試。
可由血液或其他組織分離到病原。

叢林性斑疹傷寒 Tsutsugamushi Disease

1.症狀:
本病是恙蟲立克次體經由嚙齒類身上之恙蟲傳染。
在嚙齒類為不顯性感染。
在人引起頭痛、發燒、發冷、紅疹及肺炎。

2.預防:
以避免接觸病媒恙蟲為主。流行季節勿接近叢林嬉戲。

3.處理:
懷疑感染速就醫。


貓抓熱 Cat-Scratch Fever

1.症狀:
巴東體(Bartonella henselae)是新近描述之立克次體,直接與貓 抓熱與血管瘤桿菌(bacillary angiomatosis)有關,在不相關的情形下通常於患者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時,因免疫力下降使此病原增生發育 (Koehler and others 1994)。此革蘭氏陰性,多形性病原有在細胞內生長的偏好以及顯現產生慢性,無徵狀的菌毒血症,特別是在較年幼的貓持續至少2.5個月且有可能達17個月之久。曾在叮咬感染貓之跳蚤體內分離到此病原,且顯示跳蚤能夠傳播此病原給貓。此發現說明跳蚤可擔任動物疾病傳染的媒介(Chomel and others1996)。一個最近的盛行率調查的結果指出約40%的寵物和收容的流浪貓之血液培養檢查出有病原陽性的反應以及13家飼養貓之6家中至少有一隻陽性反應的貓(Koehler and others1994)。雖然貓抓熱通常與幼貓抓傷或咬傷有關,但仍牽連其他動物,包括狗,猴子與刺蝟豪豬等。(Goldstein 1990b)。此疾病在人類確實之發生率 仍未知;估計每年每100,000人有2.5病例(Groves and others1993)。此疾病病原由四肢皮膚入侵,通常是由單隻手或者前臂開始。數天後小紅斑出現在入侵部位,接著形成水泡及結痂。患部在幾天至一個星期內會痊癒消失。數星期過後,出現局部淋巴腺病變,經常發生於個別的淋巴結且會持續數月。有時候會發生淋巴結的化膿。同時也出現發燒,身體不適,食慾喪失,頭痛,和脾臟腫大。其他,較不常出現的併發症包括結膜炎伴隨眼周圍眼臉的淋巴腺病變,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骨質溶解病變,肉芽腫性肝炎,和肺炎等。貓抓熱會發展成嚴重系統性或者再發性感染使宿主免疫力下降而威脅到宿主生命。
此種嚴重的病例讓人聯想起,
發生在HIV感染病患血管瘤桿菌病(bacillary angiomatosis)的症狀情形。

2.預防:
罹患此病的病患,有75%病歷報告是被貓咬傷或抓傷,且超過90%病歷報告顯示與暴露在飼養貓的環境之下有關係。此疾病大多數的病例出現在每年九月和二月以及疾病發生高峰期的十二月份( Fox and others 1984 )。使用適當的技術處理貓以及穿著保護的衣服將可降低工作人員暴露到貓抓熱病原的可能性。

3.處理:
需要從血液、受傷皮膚或活體生檢檢體等分離致病病原,來作為貓抓熱決定性的診斷。大部份的醫生經由臨床症狀,是否有接觸貓之病歷,由感染組織無法分離到其他細菌,與利用淋巴結生檢之組織病理檢查等作為診斷依據 ( Groves and others 1993 )。發現許多病患之血清學測試之R. henselae間接螢光抗體試驗為陽性反應。臨床試驗已指出抗生素的治療能用於消除貓的帶原性(Koehler and others1994),但現今偵測帶原者狀態確實有困難,因此徹底預防此病似乎仍不可能。同時也應落實控制跳蚤措施(防蟲計畫)。

其他立克次體 Other Rickettsial Diseases (犬艾利希病 Ehrilichia Canis)

1.症狀:
狗,囓齒類,與其壁蝨和跳蚤是為立克次體病原保毒者。在 野生囓齒類動物及其跳蚤和恙蟲等可發現R. akari,R. prowazekii,和R. typhi ( Fox and others 1984 )。犬艾利希病(Ehrlichia canis) 只有在狗有自然感染;人類的感染是由受感染之壁蝨的叮咬所引起。在美國罕見立克次體感染發生。這些立克次體疾病的特徵是發燒,腦炎引起之頭痛,肌肉疼痛,和因動物種類不同而異之發疹部位分布(Saah 1990)。
在E. canis感染則不會有發疹現象。
病媒叮咬產生之結痂見於R . rickettsia和R. akari感染。

2.預防:
這些人畜共通傳染病在實驗室的傳播包括空氣飛沫,
意外的腸道外入侵,
以及天然體表寄生蟲病媒的叮咬等(CDC-NIH1993)。

3.處理:
立克次體疾病一般是以血清學之補體結合反應以及直接免疫螢光反應試驗測試。由於考慮這些疾病在實驗室內之潛在人畜共通傳染,因此應該集中焦點在引進實驗室作為研究使用之捕獲的野生囓齒類或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等或針對野生囓齒類出沒的地點等進行防治。在這些動物族群的體表寄生蟲等蟲害控制是有必要的,特別是活動自如能夠傳播一些立克次體病原的恙蟲則要特別注意( Fox and others 1984 )。


鸚鵡病 Psittacosis

1.症狀:
鸚鵡披衣菌經由感染鳥類的眼及鼻分泌物及糞便傳染。
經吸入乾燥的分泌物引起感染。
鳥類呈現下痢、角膜炎、 結膜炎、大量眼及鼻分泌物 。
人類感染鳥型株後疾病的進程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疼痛,顫抖,
和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疾病等。
同時也能展現更嚴重的疾病發生,
諸如:廣泛性肺炎,肝炎,心肌炎(myocarditis),
血栓靜脈炎(thrombophlebitis),
和腦膜腦炎(encephalitis)。
感染後未治療會再度發病。

2.預防:
鸚鵡熱披衣菌(C. psittaci)在動物的感染會產生極大差異的情形,
包括結膜炎,肺炎(pneumonitis),
氣囊炎(air sacculitis),心囊炎(pericarditis),
肝炎,腸炎,關節炎,脊髓腦膜腦炎,尿道炎(urethritis),
子宮內膜炎(endometritis),和流產。
潛伏感染是常見的特徵且在鳥類之人畜共通傳染病特別重要;
緊迫可使腸內潛藏的病原再活化而產生臨床症狀。
此病原可由滲出物,分泌物,
或乾糞便等感染物質經由直接接觸或者空氣飛沫路徑傳染給人類。
嚴格執行疫區鳥類檢疫。在鳥類飼料添加抗生素預防。
實驗動物的接種試驗時應做好安全措施及管理。

3.處理:
污染及疑似病鳥應焚毀,污染器具及糞便應消毒。
病患發生 應隔離並追蹤感染源。
鸚鵡熱可以用血清學測試作特定抗體或病原分離診斷。
鸚鵡熱能夠以只准許引進無特定病原鳥群進入動物設施的方式來預防感染發病。
假如野外捕獲的未知疾病狀態之野生鳥類引進設施中,
必須以四環素化學預防治療(chlortetracycline chemoprophylaxis)施於這些鳥類。
在其他動物發生披衣菌病(chlamydiosis)的病例時應迅速處理以防止感染擴散傳播給工作人員。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