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清康熙年間發生的朱三太子案

清康熙年間發生的朱三太子案

  扯起故國旗號,擁立亡皇后裔,起兵對抗朝廷,是不少野心家在王朝鼎革之際所常用的一種手段。康熙年間發生的偽「朱三太子案」,就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典型。在康熙年間歷史上真實的「朱三太子」案件卻有十起之多。
  楊起隆起事是康熙年間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影響較大的一次。楊起隆雖為無業遊民,但為人果敢,有謀略。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楊起隆藉機在京城率眾舉事,起義失敗後,楊起隆逃脫。之後清廷多次搜捕、緝拿在逃的楊起隆,一無所獲。
  康熙十六年(1677)福建永春縣人蔡寅,號「白頭賊」,自稱「朱三太子」憑借巫術惑眾帶兵數萬,與台灣的鄭經相互勾結攻打漳州,後被海澄公黃芳世殲滅於天寶山;同年六月河南柘城也有人自稱明「朱三太子」,率眾起事也遭到了清廷的鎮壓。
  康熙十八年(1678)陝西漢中、興安一帶有人自稱「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後被撫遠大將軍圖海擊敗逮捕。此人自稱楊起隆,經楊起隆家人及其同夥辨認,得知此人曾是楊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謀劃造反。康熙十九年(1690)假楊起隆被押往北京處死。而楊起隆本人雖然銷聲匿跡,不知所終,但「朱三太子」的名號卻作為一種有力的號召,更為許多起事者所借用。
  康熙三十八年(1798),江南金和尚擁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為「朱三太子」,聚眾太湖,密謀在康熙南巡時將其劫持,關鍵時刻由於發炮不鳴,最後雙雙被捕伏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蘇太倉州與浙江四明山幾乎同時暴動,且首領都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別重視。他一邊親自批閱奏折,部署追捕方案;一邊派人喬裝打扮,細訪賊人老巢並特別強調一定要立即緝捕所有涉案人員與現獲賊犯一併審結。對康熙來說,「朱三太子」本人並不可怕,但「朱三太子」這面大旗的感召力卻不可輕視。所以每次爆發以「朱三太子」為名號的起義,都會讓康熙感覺猶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偽「朱三太子」卻讓康熙大失所望、寢食難安。那麼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身在何方?
  崇禎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只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明亡後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人流落民間,不知所終,但據後來朱慈煥被捕後交代,三個皇兄均被清廷捕殺。朱慈煥因與四哥朱慈炤同歲,所以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朱慈煥被迫離開宮廷,到處顛簸流離,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後來朱慈煥改名王士元,入贅浙江余姚胡家,生有六兒三女,但是他擔心被別人利用害怕成為反清的一塊招牌,所以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長期在四明山一帶輾轉,以教書餬口。四明山「朱三太子」案,讓朱慈煥甚感恐慌。於是他帶著老婆孩子躲到了寧波。慈溪縣的葉氏兄弟,便攜朱慈煥的四子朱壬「欲圖為匪」,後因事機暴露作罷。後來朱慈煥又化名何誠躲避到鎮海縣。房東張月懷藉機以「朱三太子」的名義,秘密開展反清活動,朱慈煥因此惶恐不安。
  康熙四十五年間,朱慈煥先後逃往湖州長興縣和山東汶上縣避難。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朱慈煥在汶上縣被清廷抓獲,後經九卿科道會審,幾個已經投降清廷的明朝老太監辨認後也均稱「不認識」。於是清廷判定朱慈煥為「假冒」,將其凌遲處死,幾個兒子全部被斬。幾十年來朱慈煥隱姓埋名、東躲西藏,並沒有真正從事過「反清復明」。但作為一種號召,「朱三太子」的名號對清政府確實構成了威脅,所以朱慈煥含冤背上了「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明史》中說朱慈煥五歲病逝,不過是給朱慈煥硬加上了一個以「朱三太子」為名蠱惑人心的罪名。
  朱慈煥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應該塵埃落定了。但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朱一貴起義,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號。可見在清初很長一段時間內,「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一面不倒的旗幟。從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六十年,全國共發生了十起「朱三太子」案件。《康熙王朝》把「朱三太子」鎖定在楊起隆一人身上與史實不符。

TOP

影劇康熙帝國裡,由楊啟隆扮演了三次叛亂的朱三太子...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