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探究諸葛亮罵死王朗之說

探究諸葛亮罵死王朗之說

  《三國演義》中展現諸葛亮口才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是「舌戰群儒」,另外一個就要算「罵死王朗」。這一段文字寫的很精彩,我們不妨再來欣賞一次: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諸葛亮的這段話,針鋒相對、言辭犀利,把王朗罵了個體無完膚,難怪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換誰誰也受不了,也真夠絕的。
  不過查閱史書《三國誌》是找不到這段話的,這明顯又是小說家的杜撰。原因有二:一是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王朗還在曹魏國都做司徒,沒有前往前線;其二,王朗的確是死在公元228年(這一年正好是諸葛亮一出祁山),但從史料看,應該是死在許昌而不是祁山。這裡面就產生出一個問題:羅貫中的這次杜撰僅僅就是因為情節發展的需要還是另有原因呢?這應該說羅貫中是特意安排的,不過原因還是出在王朗自己身上。理由有二:
  其一,王朗在三國時期的名氣很大,也是曹魏重臣。《三國誌•王朗傳》記載王朗早年就以才華橫溢、知識淵博著稱,漢末割據時期的徐州牧陶謙就任命他為會稽太守。曹氏三代對王朗也是非常的賞識,從曹操時代的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到曹丕時期的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後曹睿的司徒,位高權重,一帆風順。陳壽對他的評價是:「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讓一個這樣的對手死在諸葛亮的手上,符合羅貫中尊劉貶曹的作品傾向,也對應了大將手下從來不斬無名小卒的傳統寫法。
  其二,王朗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和諸葛亮有過口舌之爭,卻曾筆墨相鬥。據《三國誌•許靖傳》記載王朗和蜀漢大臣許靖是舊交,蜀漢政權建立後,王朗曾經多次寫信規勸許靖等蜀漢大臣投降曹魏,但許靖則是不與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時又向諸葛亮發起了挑戰。《諸葛亮集》中說建興元年(223),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等人分別緻信諸葛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面對曹魏發動的輿論攻勢,諸葛亮寫了一篇名為正議的文章,文章中就有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之類的文字,對王朗之流的言論進行嚴厲反擊。顯然,這一次筆墨之爭被羅貫中注意並成為小說創作的一個素材。
  對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加入罵死王朗的意圖,清代毛宗崗一語道破羅貫中是把這一段對話當作諸葛亮征討曹魏的檄文,借諸葛亮之口為北伐中原尋找正義的理由。羅貫中對王朗這個人物的設計,同其作品中的另一個人物蔣干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冤枉了王朗一回,但讓王朗死在諸葛亮手裡,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