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閒說在位時間最長的太上皇

閒說在位時間最長的太上皇

  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太上皇當屬南宋小朝廷的高宗趙構,此君從1162年禪位退二線開始,到1187年病死,共做了26年的太上皇。這26年間,趙構窮奢極欲、荒淫無恥、戀權干政、繼續推行投降主義路線,幹了太多不要臉的事。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趙構禪位後的所作所為,悠悠青史均記錄在案。
  公元1162年六月,做了36年皇帝的趙構聲稱自己老且病,久欲閒退,遂傳位給養子趙慎(即宋孝宗),退位做了太上皇帝。這一年,趙構55歲,正值盛年,身體健康得很,所謂「老且病」純屬騙鬼。至於「久欲閒退」,更是說不通,若非形勢所迫,從古至今哪個封建帝王會主動交權隱退?顯然,趙構禪位,自有他的難言之隱。
  分析當時南宋的政局,我們大致可以揣測出趙構禪位的深層次原因。首先,在於趙構的投降主義路線實在是不得人心。趙構奉行的投降主義,遭到宋朝宗室、眾多大臣以及普通百姓的激烈反對。趙構本以為殺了岳飛、主動示好、簽訂了紹興和議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然而紹興和議墨跡未乾,不講信用的金國人即於1161年大舉南侵,企圖一舉滅宋。
  當時南宋軍備早已廢弛多年,兵無精兵,將無良將,一觸即潰,金兵迅速飲馬長江,趙構嚇得又要出海逃亡。好在危難之際,文臣虞允文拯救了南宋,他以勞軍文官的身份指揮了採石之戰,不足2萬人的敗兵擊敗了在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的金軍,確保了長江防線。隨後,宋軍全線反擊,這才避免了國家滅亡。金軍的這次南下,令趙構及其投降主義路線無地自容、聲名掃地。與其坐在皇帝位置上被千夫所指,真不如退到幕後操縱。
  其次,在於趙構對繼承人宋孝宗的深刻認識。宋孝宗本是宋太祖的後裔,他並無機會成為皇儲。只不過由於趙構唯一的兒子夭折、之後又不能生育了,宋孝宗才被天字第一號餡餅砸中。因此宋孝宗對趙構的感激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宋孝宗也確實當得起這個「孝」字,他對趙構的孝順也是發自內心的。因此趙構敢於禪位,也是認準了宋孝宗這個養子難違其意。
  第三,在於趙構以太上皇的身份,如遇金軍南侵,可以無所顧忌的逃跑。趙構一向貪生怕死,但皇帝總是帶頭出逃,實在好說不好聽,總要被一群不知好歹的大臣阻撓。而作為太上皇就不一樣了,那真是「說走咱就走」呀!基於以上原因,趙構決定禪位。
  退位後,趙構既沒有「老且病」,也沒有「久欲閒退」,更沒有如其禪位時宣稱的那樣,從此不問朝政,反而很是戀權戀宅,時不時要干預朝政。
  趙構禪位後,仍與南宋朝廷中的親信大臣結成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而且趙構禪位之初就有言在先,宋孝宗所新任命的宰執必須到他那兒「入謝」,並且要面聽「聖訓」。趙構這招真是老辣得很,使得孝宗朝新任命的宰相們不得不時刻注意迎合太上皇的主張。這樣,即便趙構退位後,仍保持著對朝堂的掌控。
  歷史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某次趙構去靈隱寺冷泉亭喝茶,有個行者對他照料得很慇勤,趙構遂說:「我看你的樣子不像個行者。」這個行者便哭訴道:「我本是一個郡守,因為得罪了監司,被誣陷降罪,罰為庶人。為了餬口得來此處投親,幹此賤活。」趙構當即說:「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說明。」回宮後,趙構果真要求宋孝宗恢復這個和尚的官職。幾天後,趙構再去冷泉亭,見行者還在,頓時勃然大怒,對孝宗說:「我老了,沒人聽話了,那行者的事,我幾天前就同你講了,為何不辦理?」孝宗回答說:「我昨日已向宰相講起,宰相一查,說此人是貪贓枉法,免他一死已經寬大,再要復職實在不行。」趙構卻不顧這些,說:「那叫我今後怎麼再見人,我已經答應他向你求情。」孝宗無奈,只得要求宰相把這個行者官復原職。
  在不忘干預朝政的同時,趙構繼續推行他的投降主義路線。每當到了與金朝戰與和及孝宗實施恢復大計的關鍵時刻,太上皇趙構一定會出面干涉,對其投降主義主張寸步不讓,對宋孝宗的決策進行多方牽制。宋孝宗是南宋唯一有志於北伐恢復中原的帝王。做了皇帝、執掌大權後,宋孝宗常常興致勃勃地與趙構談論起恢復大計,但趙構恰恰最不愛聽這種言論。後來宋孝宗見得不到趙構的回應,索性自作主張,重新啟用主戰人士,積極備戰:指揮採石之戰的虞允文以兵部尚書出任川陝宣諭使,主戰派大臣張浚任兩淮宣撫使,參知政事汪沏視師湖北、京西。同時孝宗為岳飛平反昭雪,起用因主張抗金而被貶的官員,以鼓舞抗金鬥志。
  孝宗的這些舉措與太上皇趙構「外求和、內偏安」的大政方針可謂大相逕庭。於是趙構忍不住對宋孝宗的北伐大計發出了最嚴厲的警告,等我百年之後,你再為之。同時,孝宗朝的大臣多是趙構的舊臣,宋孝宗在抗金的舉措上受制於太上皇。不久,主戰派骨幹虞允文在主和派的攻擊、排擠下,慘遭罷職。
  1163年五月,孝宗力排眾議,北伐中原,不幸遭遇失敗。早在北伐之初,高宗就對孝宗處處牽制,見到軍事失利,趙構馬上高舉投降主義大旗,極力敦促孝宗妥協議和。對於這位選中自己繼承皇位的太上皇,宋孝宗一方面因心存感激而刻意維護其權威。另一方面,孝宗對太上皇趙構心存畏懼,對趙構長期提拔、培植的文官武將群體及其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也十分顧忌。在太上皇和主和派大臣的壓力下,孝宗不得不遣使議和。此時,上皇甚喜,諭上(孝宗)以欲自備一番禮物,以表示太上皇趙構全力支持議和。
  隨後,趙構迫使孝宗將臭名昭著的趙構心腹舊臣湯思退升為左相,進一步對戰和大計施加影響。湯思退公然以太上皇壓制孝宗,請上(孝宗)以社稷大計,奏稟上皇而後從事。這樣宋孝宗被迫於1164冬與金朝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
  此後,宋孝宗雖然仍念念不忘恢復中原,壽皇聖帝(孝宗)之志,未嘗一日而忘中原也,是以二十八年之間,練軍實、除戎器、選將帥、厲士卒,所以為武備者,無所不講,但他既受制於太上皇趙構,又得不到大臣們的支持,始終難以實現其北伐主張。
  歷史早有公論,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卻無恢復之臣,當時主戰派只有虞允文可堪大用。而宋孝宗當了27年皇帝,前25年太上皇趙構一直健康的活著,一直不停地進行掣肘、羈縻。歲月催人老、時間不等人,1174年二月,虞允文因病去世,南宋再也找不出像虞允文那樣堅決主戰又有才能的大臣,這對孝宗的中興大計和信心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此後舉朝官員多無恢復之志,主和派官員充斥朝堂。面對舉朝上下安於現狀的主流意識,孝宗既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昔日的銳氣漸漸消磨殆盡。
  1187年,太上皇趙構以81歲高齡去世,而宋孝宗也已是年過60的花甲老人了,他那無北伐中原的豪氣與膽略早已被消磨得乾乾淨淨了,僅僅兩年後,自感難有作為的孝宗也步趙構的後塵,主動禪位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的悲哀。
  趙構退位做太上皇,仍不忘作威作福,而且愈加荒淫無恥,無所不為。趙構一把年紀,卻春心不減,竟要求孝宗為他尋覓「二八佳人」,真不知這個早就被嚇成陽痿的老頭意欲何為?
  趙構退位後,每年生日均有各地官員奉上的固定孝敬。某年生日,孝敬忽然比往年減少了許多,趙構過目清單後,立即火冒三丈。嚇得孝宗趕緊把宰相虞允文喊來商議。虞允文無奈之下,只得親自去解釋,不料這位宰相先生剛走進宮殿,就被劈頭蓋臉一頓痛罵。虞允文只得主動承擔責任,說了一大堆好話,總算化解了危機。
  趙構「雅愛湖山之勝」,便在其寢宮德壽宮內開掘大池,引西湖水注入其中,以精巧的建築和天堂的水光山色,營造了一個人間仙境。宋高宗在這裡度過了極盡奢華、無憂無慮的26年時光。不在其位偏要謀其政,謀的還是腐敗加投降的亂政,趙構這廝誠可謂千古「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的典型。還是那句話,人在做天在看,做了虧心事,青史找上門。「帝方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這是元人所修《宋史》對趙構的評價,誠可謂蓋棺定論了。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