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從《起居註》看康熙為政風格

從《起居註》看康熙為政風格

  康熙帝在位61年間,以其文治武功、學識品格結束了清初以來的內亂外患,奠定了清朝此後兩個世紀的統治基礎,開創了為人稱道的康乾盛世。作為記錄康熙帝言行最為原始的文獻,《康熙起居註》中皇帝上諭、官員奏對及君臣對話等記載為我們研究康熙帝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從中不難發現其勤政愛民、黜虛求實、崇尚清廉以及知人善任等為政風格和用人策略。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這一方面表現在「經筵日講」上,另一方面則見諸於國家治理和日常政務處理上。康熙帝在勤政的同時,還把「務實」二字貫穿其中,力求學問之實和政務之實。經筵日講是皇帝接受教育與自我學習的一種手段,對其增長知識才幹、敦勵品行修養、豐富治國之略有很大幫助。對此,康熙帝青年時就非常重視,定期舉行經筵大典,即使在三藩為亂時亦不曾因軍務而間斷。相比儀式隆重、次數受限的經筵,日講起初是隔日而講,後改為日日進講。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亂起,翰林院諸臣,以幾務殷繁,請間日一進講,但康熙帝堅持每日進講。二十二年八月,康熙帝又改變進講時間,他指出:「每日進講在各衙門啟奏之後,不免太遲,嗣後改於啟奏前進講,可以從容多讀數條,實為有益。」
  康熙帝勤於典學始終如一,其在政務處理上更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乾清門是他日常聽政並處理政務的主要地點,起居註官記載:「上每日禦門,不遑進膳,聽理機務,輒至日中。」禦門聽政之後,康熙帝還要批閱大量奏章。每出巡外地,他下令每隔3天,必須將奏章送到巡視之地。二十三年(1684)十月十五日,康熙帝南巡至山東沂州(今臨沂),見奏章未及時送到,坐待至二鼓(晚9時至11時),數問本章到否,後奏章四鼓(淩晨1時至3時)到,他起身詳細批閱,直至天亮,才處理完畢。
  起居註中有諸多描述康熙帝禦門聽政的神態與言語,如「上沈思良久」「過三四日來奏,俟朕思之」等,既表現了他處理政務時的沈穩與冷靜,又顯示出其為政的仔細與謹慎。法國傳教士白晉也指出:「甚至在特別接見時,他也詢問多,極少首先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傾聽別人所講的一切,然後在空餘時加以思考。需要時,他能把自己的想法隱蔽起來。沒有人比他更能嚴守秘密,聲色不露。」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就大臣鮮有進諫之事諭曰:「一切政事皆國計民生所關,最為重大,必處置極當,乃獲實效,… …今爾等不各以所見直陳,一切附會迎合朕意,則於事何益哉!… …即如乾清門聽政時,雖朕意已定之事,但視何人之言為是,朕即擇而行之,此爾等所共知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思之良久」的用意。
  學問上求得實學,康熙帝在政務處理上也努力杜絕浮誇之風。如關於治理黃河,他認為治河不在空言,而在實行。再如,其曾因刑部辦案遲緩而痛斥都察院等衙門:「每月稽察檔案,不過虛名而已,何益實事?」
  古人云:「君者,在知人,在安民。」國家興衰很大程度上與吏治有關,吏治清,則國盛、則民安。在歷史上以清官多而聞名的康熙朝,康熙帝隨才器用,崇尚清廉,凡官員選用、調動,必詳細審閱,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康熙帝喜用心正、老成之人,強調才學應兼顧心術,曾諭大臣曰:「立心果正,雖才短,於事無誤。若立心不正,雖有才能,亦何補益?」簡選官員時,他常要求對一個官缺提出多人候選,比較優劣後再做定奪。如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大臣舉薦江寧巡撫,正擬翰林學士孫在豐,陪擬浙江布政使石琳,康熙帝就二人為官情況詢問群臣後,又提及學士湯斌,並將其與徐乾學、陳廷敬二人對比。最終以典試浙江,操守甚善的湯斌補授該職。康熙帝十分重視面見官員。如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九卿會推河南布政使郎永清為浙江巡撫,康熙帝諭:「朕從未一見,著來京陛見。」又如吏部題補貴州參政楊大鯤等為山東按察使,康熙帝曰:「楊大鯤朝覲時,朕觀其人甚優,著補此缺。」
  每逢陛辭,康熙帝詢問當地情形或告知相關事宜,兼有訓導警誡之語。陛辭又稱面別,即外任、來京、致仕或委派京外事務等官離京前面見皇帝告別。如康熙二十四年漕運總督徐旭齡於乾清門陛辭,諭曰:「源潔則流清。爾為大吏,務正己率屬,官吏自不為奸。… …爾可益勵勤恪,安輯軍民,以副朕委任至意。」
  在《康熙起居註》中,這種覲見、陛辭時的訓誡和囑咐比比皆是。縱觀康熙朝,人才濟濟,有治河名臣靳輔,有理學名士湯斌,亦有一代清官於成龍等。這些名臣名揚後世,一方面和其自身兢兢業業、克勤克儉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康熙帝倡導清廉之治有關。他曾說:「崇尚清節,乃國家為治之要務,為官者皆清,則百姓自然得遂其生矣。」
  康熙帝獎罰分明,嘉獎清官,重罰貪官。如二十三年南巡中,他稱讚江寧知府於成龍居官清廉,不僅賜手卷一軸,以示嘉獎,又賞賜其父於得水貂裘、披領等物。他沿途遍訪民情,問詢百姓當地官員居官情況。對於貪得無厭之官,他加以痛斥,曾諭:「凡別項人犯尚可寬恕,貪官之罪斷不可寬,… …今若法不加嚴,不肖之徒何以知警?朕意欲將今歲貪官概行處決。」又如對山西巡撫穆爾賽貪汙案,康熙帝曰:「穆爾賽身為大吏,貪酷已極,穢績顯著,非用重典,何以示懲?應即行正法。」
  康熙帝仁孝寬厚,實踐儒家「仁政」理念以治天下,為後人所稱頌。這集中體現在對孝莊文皇后盡孝,對百姓和士兵的憐憫以及體恤滿漢大臣等方面。
   其一,康熙帝經常去慈寧宮問安,奉太皇太后出遊,遇山嶺陡險,他親馳視驗,扶輦而行。及至二十六年(1687年),太皇太后崩於慈寧宮,康熙帝「晝夜號痛不止,水漿不入口… …以至昏迷」,並立辭大臣規勸,割辮、服喪27個月以盡孝道。
   其二,康熙帝憐愛兵民,每遇天災,夙夜憂嘆,或派大臣前往慰藉,或出郊外為民祈求。南巡治河或東祭陵寢途中更是細訪民情,聽取民怨,賞賜錢糧,沿途告誡大小官員勿踐踏秧苗,勿取物於百姓。
   其三,康熙帝常賜大臣詩集、福字等物,若大臣重病則多遣太醫醫治,並派侍衛前去慰問。如他曾召翰林院學士傅達禮曰:「滿洲大臣患病,皆遣醫療治,今聞禮部尚書龔鼎孳患病,朕滿漢一視,爾其同近侍侍衛吳海,率禦醫如文照往龔鼎孳家診視。」即便遠在關外的盛京將軍阿木爾圖有疾,康熙帝亦派太醫前往救治。
  康熙帝政尚寬平,這與他個人的良好修養和寬厚仁慈的性格有關,更反映出他審時度勢的深謀遠略。平定三藩後,百姓經歷戰亂,人心思治,期待和平穩定,他深體民心民意,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同時,他也深諳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儒家治國理念,主動向廣大的漢官漢民昭示誠意,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和情感對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