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趙高篡改秦始皇七字遺詔內幕

趙高篡改秦始皇七字遺詔內幕

  秦始皇病重因不能處理祭山川之事。於是他派出了內政大臣蒙毅代替自己來行使此事。直到他死蒙毅也沒有回來。蒙毅本是大將蒙恬的弟弟,蒙恬為將軍主攻伐,蒙毅為上卿主內政,位在李斯之上。秦始皇巡遊,蒙毅始終跟隨,可就在最後一次,他居然被秦始皇外派。這只是個偶然事件,但卻使趙高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假設如果蒙毅不走,接受遺詔的肯定是趙高、李斯與蒙毅。且不說蒙毅的政治覺悟,趙高想要謀害他的哥哥蒙恬,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的。據此看來,秦始皇的遺詔本可以明示天下,而今天我們只能假想這種光明了。假設蒙毅不離開秦始皇,假設扶蘇不死,假設蒙恬不放兵權,秦帝國的歷史必將改寫。
  但是這道第一個皇帝的第一份遺詔居然走進了黑暗,隨之而來的是帝國的黑暗,並以雷霆之勢衝向滅亡。趙高登上秦帝國的舞台後,先是哄騙胡亥脫離朝政,疏遠朝臣。他對胡亥說:「天子之所以高貴是因為不能常見人面。群臣不能見到您的面,是為神秘,天子就是神秘的代名詞,所以稱為『朕』。」
  胡亥傻,就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趙高獨攬了朝中大權,朝臣怨聲載道,然而無論如何都見不到神秘的胡亥。接著他又慫恿胡亥肆意縱樂,把秦始皇時的嚴刑苛法更推進一步。於是法令誅罰日益嚴酷,群臣人人自危,文官想要逃跑,武將想要造反。最後他將秦室的宗親全部剪除,他對胡亥說:「沙丘之謀,諸公子和大臣都很懷疑,而諸公子都是您的兄長,大臣們又都是先帝時的臣子,您剛剛坐江山,還沒有穩當,我很擔心他們會搞鬼。」胡亥驚訝,趙高立即讓他安心:「全交由我處置。」於是趙高將秦始皇的十二個公子和十個公主全部處死,秦始皇辛苦撒下的種子還沒有長成大樹,就被趙高一一砍斷。想必秦始皇在地下肯定是咬牙切齒、怒目圓睜的。
  在各地農民起義烽火連天時,帝國最偉大的將軍紛紛被趙高弄死,蒙恬、章邯,這些本可以暫時挽救帝國的優秀軍人都死在了趙高與胡亥的手裡。由此秦朝的中樞系統被破壞殆盡,等待秦朝的只有滅亡一條路。為了驗證自己的努力,趙高玩起了指鹿為馬的把戲,對其中敢指鹿為鹿的大臣一一打擊,於是,群臣都對他恐懼不已,到了這種地步,即使是胡亥也是身不由己了。
  秦始皇經營三十多年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統一的江山,還有足以維持一個帝國的文臣武將,而趙高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將這一切破壞掉。一個沒有了臣子的帝國,已經不能稱為帝國,支撐帝國的柱子早被趙高抽走了。秦始皇死後才一年,帝國就烽火連天了。一方面是這些被壓迫了很久的百姓武裝從外部攻擊這個帝國,另一方面趙高從內部挖掘這個帝國的地基,二者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趙高在帝國的內部,不容易被清除;可百姓在外部,卻能有效地預防他們「犯上」。秦始皇死後,帝國雖然危機四伏,但當時的情勢也並非完全不可挽救。每一新任皇帝都會給百姓帶來希望,新主繼位,有著良好的政治的客觀條件,只要統治政策略作調整,省刑輕徭,社會危機就會大大減緩。讓人可惜的是,我們那位二世皇帝胡亥像是很怕自己的皇位傳給三世一樣,他選擇了肆意縱樂,在趙高的操縱下,他領著帝國迅速地走向深淵。
  秦朝是一個特別讓人感到奇怪的朝代,歷來略有歷史知識的人都對它的迅速強盛與迅速衰敗震驚不已。就像是一隻從森林裡衝出來的威風凜凜的老虎,人們還沒來得及欣賞它的雄偉風姿,老虎就突然倒地死掉了。事實上秦朝的滅亡並非是短時間的事。這樣一個大帝國即使有胡亥那樣的三流之人來折騰,憑借慣性,它也能走得好遠。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後,一直激戰了兩年,秦帝國才宣告滅亡。
  有人說,它的滅亡是因為仁義不施;也有人說是因為它的軍隊的主力在南方,北方的造反大軍才能屢屢得勝;還有人說,它的滅亡只不過是因為趙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帝國未來的光明與黑暗只在一線間,可它是如何走向黑暗的?關鍵是什麼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的偉人,至少是帝制時代的偉大人物之一。第一,他結束了戰亂紛爭的歷史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第二,秦王朝的政治體制,實際上奠定了兩千年來中國封建政治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留下的遺囑並沒有錯,秦帝國以法立國,以法治國,走到他要死的那步時,已經舉步維艱。秦始皇在最後的時刻,或許悟透了這一點。即使他沒有悟透這一點,他把江山傳給扶蘇,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來,都是無可指摘的。秦朝疆域關鍵就在,這道遺詔能否順利地實現他的想法。他當時肯定沒有想到趙高會篡改遺詔,而趙高之所以敢篡改遺詔,貪慾之心是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對扶蘇的態度。尤為關鍵的是,趙高太解秦始皇與扶蘇的一切。
  對趙高篡改遺詔的事件,許多人都認為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如果不是秦始皇把自己喜歡的小兒子胡亥帶在身邊,還有掌管印璽的趙高陪同,那麼,沙丘政變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即使發生,如果沒有象徵著皇帝權力的印璽,政變也不可能成功。這就給人一種錯覺,認為趙高曾經被蒙毅審查過,險些喪命,所以他對蒙氏成員懷著很大憤恨,借此機會來剷除蒙氏成員。這樣的分析結果就給人一種感覺:沙丘政變只是趙高個人的心血來潮、機詐權變的結果。
  但無論是李斯還是趙高,都知道扶蘇與自己不是同路中人,扶蘇的那一套儼然是把百姓全部當做好人來指導。許多年後,我們知道了牧民之道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指斥不如指導。在李斯看來,倘若輔臣賣力,扶蘇肯定能成為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帝王。但當他們看到秦始皇怒氣沖沖地將扶蘇趕到鳥都不拉屎的上郡時,他們就不對這個儲君抱有希望了,甚至都不想多看一眼,多想一想。趙高對扶蘇的解還不僅限於此,他曾對李斯說,扶蘇孝心可鑒,父親讓他做什麼,他肯定會做。而對於蒙恬,趙高更是一語中的:他只聽皇帝的話。
  所有這一切,都給了趙高篡改詔書的勇氣。但這一切還不是最關鍵的,人心難測。一個人的性格並不可靠,人往往在危機來臨時,會做出逆於平時的行為。趙高雖然對扶蘇與蒙恬的性格解,但這並非是他敢篡改詔書的最根本原因。最關鍵的還在於中國的暗箱政治,這一政治形式一直貫穿於中國帝制的始終。當秦始皇死後,丞相李斯就跟趙高說:「這兒離咸陽還很遠,不是一兩天能趕到的。萬一皇上去世的消息傳開了,恐怕裡裡外外都會發生混亂,倒不如暫時保密,不要發喪,趕回咸陽再作處理。」
  於是他們把秦始皇的屍體安放在車裡,關上車門,放下窗帷子,外面的人什麼也看不見。那時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氣還很炎熱,為了掩蓋屍體發出的臭味,他們還特地買了一大批鹹魚,叫大臣們在每輛車上都放一筐。就這樣,車隊周圍的鹹魚氣味,把秦始皇屍體的臭味掩蓋過去了... ..如果我們假設,秦始皇死的消息被立即公佈,扶蘇還會自殺嗎?
  帝國從秦始皇開始,就注定了這種暗箱政治的存在的合理性。君主集權專制,秉承上天旨意治理天下,無論是什麼事都不希望百姓知曉。孔子所謂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帝王的行事盡可能地少人知為最妙,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暫時的局勢,但弊端顯而易見。秦始皇的遺囑讓我們想到了一個遊戲,參加遊戲的第一個人偷偷地說給第二個人一句話,第二個人再把這句話傳給第三個人,以此類推。到最後一個人時,要他把那句話說出來,結果肯定不是第一個人說的那句。
  這是一種信息的單方面傳遞,即使是沒有惡意的傳遞都能發生問題,更何況是傳遞的人不懷好意呢!事實上,秦始皇所創建的帝國是開天闢地第一遭,我們知道,在秦大一統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也正是因為國家林立,疆域狹小,所以任何一個國家的君主,只要不是太昏庸,治理起國家來就並非是難事。在秦始皇之前,沒有人能統治這麼遼闊的疆域,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秦始皇心裡沒底是完全有可能的。
  下面這件事就足以證明秦始皇對帝國未來(他死後)的走向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方針。他吞併天下後,曾召集群臣說道:「古時五帝把位子禪讓給別人,三王卻是讓兒子來繼承自己的位置,諸位以為如何?我該怎麼做?」許多人都不敢應對,只有一人回答道:「五帝禪讓是因為他們把天下當成了一個官職,三王玩繼承是把天下當成了自己的家。」秦始皇聽了這一解釋,就仰天長歎:「我德要比五帝高尚,我想玩禪讓,諸位有什麼人選嗎?」講話的人嘲諷道:「陛下您行桀、紂之道,卻想行五帝之禪,怎麼可以呢?」
  秦始皇險些就跳了起來,怒道:「你給我滾過來!敢說我是行桀、紂之道,解釋給我聽,如果不耐聽,殺你!」那人就慢慢解釋道:「陛下您大興土木,把各地美女都招進後宮,又在驪山累死人命無數,依我之見,天下苦您久矣,即使您真想禪讓他人,弄得這樣半殘的天下,誰敢接受?」秦始皇默然良久,歎息作罷。
  這件事記載於《說苑.至公》裡,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在秦始皇自己創建的大一統帝國面前,對未來江山之主的設計藍圖並沒有展開。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秦始皇遺囑的前因後果,那就是由於創建的帝國制度並沒有達到十全十美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在挑選繼承人這方面,他更是沒有經驗,所以,秦朝由此而亡。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