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盛唐名相狄仁傑

盛唐名相狄仁傑

  狄仁傑,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唐朝武則天時期著名宰相。他執法剛正廉明, 執法不阿,以身護法,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凡舉之臣,皆為唐朝中興之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係,深得人心。
  垂拱四年(688),張光迅奏狄仁傑出言不遜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長壽元年(693)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誣告狄仁傑等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被釋後貶為彭澤令(今江西彭澤)。
  萬歲通天元年(696)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
  神功元年(697)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台(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
  聖歷元年(698),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朝得以維繫。
  聖歷元年(698)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狄仁傑病故,朝野淒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狄仁傑的一生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剛直不阿,政績頗豐,尤其在武則天執政時,以不畏權勢著稱,直言力諫,成為一代名相。狄仁傑死後,武則天追贈其為文昌右相。中宗即位,贈為司空。睿宗時,追封為梁國公,故後世也稱狄仁傑為「狄梁公」。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