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法國結怨阿拉伯世界上千年

法國結怨阿拉伯世界上千年

  最早從8世紀開始,法國就成為阿拉伯帝國崛起的主要對手。此後漫長時期里,無論是十字軍東征,還是近代的殖民地擴張,法國都與阿拉伯世界數度結怨。在阿拉伯國家眼中,法國和英國一樣,都是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給伊斯蘭世界帶來深重災難。
  公元632年,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此時阿拉伯半島已經基本統一,一個強大的帝國宣告崛起。在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阿拉伯帝國迅速向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636年在約旦擊敗拜占庭軍隊,638年又佔領耶路撒冷。公元661年倭馬亞王朝建立後,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勢頭更加不可遏制,首先向東佔領阿富汗,然後揮軍中亞地區,征服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刺子模等廣大地區,後來連唐朝軍隊也在恆羅斯敗在阿拉伯軍隊手上。
  阿拉伯帝國向東高歌猛進的同時,在西面也消滅了拜占庭帝國在北非的駐軍,佔領從突尼斯到摩洛哥的廣大地區。公元711年,倭馬亞王朝的埃及總督穆薩·伊本·努賽爾派遣手下的柏柏爾人將領塔里克·伊本·齊亞德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現今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的所在地。隨即努賽爾親自殺到,兩大將領幾乎攻佔伊比利亞半島全境,征服當地的西哥特王朝。732年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混編而成的穆斯林軍隊越過比利牛斯山攻入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王國就是如今法蘭西的前身,疆域也與目前的法國大致相同。阿拉伯軍隊先是在波爾多擊敗阿奎丹伯爵,然後率騎兵沿著通往巴黎的羅馬舊道北上,直撲瓦盧瓦河流域,兵鋒直指巴黎。10月阿拉伯軍隊進抵普瓦提埃,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率軍迎擊,雙方在此地爆發激戰。在希臘弩炮的遠程火力掩護下,法蘭克重裝鋼甲騎兵排成方陣放平長矛,以楔形陣向阿拉伯軍隊發起大規模集團衝鋒。久經沙場的阿拉伯軍隊戰鬥力也十分強悍,並未示弱。戰到酣處,查理·馬特派遣先前戰敗的阿奎丹伯爵率軍突襲阿拉伯軍隊營地,結果阿拉伯軍隊統帥拉赫曼陣亡,大軍不得不撤退。但法蘭克軍隊在此戰中也蒙受了慘重損失,不敢追擊。至此,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浪潮在巴黎附近第一次被遏制。
  崛起的阿拉伯帝國並未維持多長時間。11世紀開始,阿拉伯帝國很快土崩瓦解,伊斯蘭化的塞爾柱突厥人應時而起,成為新興的阿拉伯世界的代表。塞爾柱帝國不斷向西蠶食拜占庭,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不得不向教皇求援。同時,歐洲基督教世界一直希望重奪聖城耶路撒冷。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芒召開宗教大會,大會主旨就是要援助被塞爾柱帝國不斷壓迫的「東羅馬基督教兄弟」。此時的法國處於卡佩王朝統治時期,其領主和修士積極響應教皇號召,發動了一次十字軍東征,但很快在半路上被殲滅。
  第二年,即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正式發動。這次東征以1099年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告終。十字軍領袖大都是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騎士。其中封地在法國的戈佛雷公爵兄弟戰功卓越,正是他們率領的軍隊攻佔了耶路撒冷,戈佛雷公爵還成為新生的耶路撒冷王國的「聖墓守護者」,相當於國王。他死後,弟弟鮑德溫即位為王,稱鮑德溫一世。此後的好幾任耶路撒冷國王都由法國人擔任,直到耶路撒冷被伊斯蘭世界的復興之主薩拉丁奪去。
  此後數次十字軍東征,法國均沒有參加,或者毫無作為,一直到「聖路易」時期。「聖路易」即路易九世,法國卡佩王朝第九任國王。他在1248年單獨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目標是埃及的阿尤布王朝,這也是當時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但在開羅城下,路易九世帶領的十字軍被馬木留克奴隸騎兵擊敗,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他本人被俘。一直到1250年,馬木留克軍官發動政變,推翻統治埃及的蘇丹,法國這才用大筆贖金將路易九世贖回。
  經歷挫折的路易九世仍不死心,1270年又發動第八次十字軍東征。這次十字軍在突尼斯登陸不久,就爆發瘟疫,路易九世本人也染病身亡,其繼承人腓力三世下令撤退。就這樣在十字軍東征這場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中,法國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整個十字軍東征中,一半以上的法國貴族參與其中。法國人在十字軍東征的隊伍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大,以至於十字軍在很多近東地區都被稱作「法蘭克人」。
  此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代言人。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佔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震動整個基督教世界。蘇萊曼大帝即位後,奧斯曼帝國軍隊兩次圍攻維也納,其海軍也瘋狂剽掠地中海沿岸,使得基督教世界的領頭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頭痛不已。但此時與查理五世交惡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卻意外地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好朋友。原來弗朗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競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寶座失敗,從此與查理五世結仇。他於是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結盟,這使得查理五世一邊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交鋒,一邊要小心法國人從背後捅刀子。為此,弗朗索瓦一世一度在基督教世界中臭名遠揚,據說當時許多人都詛咒這「新月和百合花的瀆聖同盟」。
  到了近代,法國對阿拉伯世界又一改先前的和好姿態。為建立殖民帝國,法國在1830年征服阿爾及利亞,此後法國在北非征服了許多阿拉伯國家。二戰結束後,阿爾及利亞為民族獨立進行抗爭,為此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1962年阿爾及利亞通過公投獲得了獨立。
  另一個飽受法國摧殘的阿拉伯國家是敘利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萊姆會議決定將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屬地劃分為A級委任統治地,由法國取得對敘利亞的委託統治權。當時的敘利亞還包括黎巴嫩,他們並不甘心接受法國統治,而是希望獨立建國。敘利亞議會於是推舉費薩爾為「大敘利亞國王」。但法軍立刻發動進攻,於1920年7月25日攻入大馬士革,控制敘利亞全境。法國壓制當地民族主義運動,強行推行法語和法國文化,還為了拉攏土耳其將敘利亞的亞歷山大里塔省割讓給土耳其。這些都引發敘利亞的強烈不滿。
  法國於是決定對敘利亞採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它將的黎波里、貝卡谷地、賽達、蘇爾等地劃給黎巴嫩,並支持和鼓勵黎巴嫩在政治上與敘利亞越走越遠。黎巴嫩最終在1943年宣佈獨立。儘管敘利亞在1944年也獲得獨立,但它對黎巴嫩的獨立始終耿耿於懷,直到1991年才勉強接受這個現實。就這樣,在阿拉伯國家眼中,法國和英國一樣,都是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給伊斯蘭世界帶來深重災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