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楚漢爭霸中為何說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很高明?

楚漢爭霸中為何說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很高明?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之一。《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名篇﹐也是多年來中學語文教材必選的名篇。然而﹐因為大多數學生並不會去看原文和相關的劉邦、張良、樊噲等人的紀傳﹐所以大家望文生義﹐往往把項羽當做庸人﹐把劉邦當做奸人﹐把范增、張良當聰明人﹐把項伯當小人﹐把樊噲當莽撞人。
  其實﹐如果細讀《史記》的相關篇章以及後來學者的分辨﹐大家的上述印象恐怕就將動搖。首先﹐簡述一下鴻門宴之前的大事件。始皇帝死後﹐秦虐﹐民反﹐英雄逐鹿。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孫熊心為懷王﹐恢復楚地﹐沛公劉邦率眾來投。此時﹐秦國主力軍﹐一在南越拓土﹐一在長城守邊。所以六國諸侯軍得以復興而坐大。但秦少府章邯率軍分別平定﹐先破斬陳勝、吳廣、項梁﹐又邀擊諸侯於趙國﹐戰局迅速變得對秦有利。
  此時﹐懷王召集宋義、項羽、劉邦開會﹐議定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消滅秦軍主力﹐並懾服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關入關中﹔一路西進﹐經武關進入關中﹐取咸陽滅秦。懷王與宋義、劉邦約定﹐誰先入關中﹐就可以在關中稱王。其中﹐西路主將是劉邦﹐北路主將是宋義﹐項羽是宋義的副將﹐范增是宋義的軍師。花開兩朵﹐先表一支。北路軍走到半路﹐宋義勒兵不進﹐隱隱有坐觀天下成敗﹐擁大軍以自立的意思。於是﹐項羽、范增合謀﹐幹掉宋義搶佔了軍權﹐然後破釜沉舟﹐渡河與秦軍在巨鹿一戰而破之﹐秦軍敗降﹐諸侯畏服。於是﹐項羽率眾進軍關中﹐在路上﹐發現秦軍投降的士卒不服、生了貳心﹐遂坑殺秦軍將士二十萬﹐只留章邯等三降將以備後用。
  但兵臨函谷關時﹐聯軍發現劉邦已經先入關中﹐並派兵守備了函谷關﹐於是破關而入。項羽部眾共40萬﹐駐紮在新豐鴻門。其中﹐項羽本部有十幾萬﹐剩下都是諸侯的部隊﹐其中有些心存觀望﹐並沒有真正歸附﹐還有的甚至處於被解除了武裝的狀態。劉邦的軍隊10萬﹐駐紮在霸上。注意﹐這一點非常重要﹐劉邦沒有據守咸陽﹐這是鴻門宴那晚項羽不能貿然殺他的最大原因。
  劉邦出發之後﹐一路智取力奪﹐興仁者之兵﹐行詭謀之用﹐才打進關中。而且他入咸陽之時﹐對父老約法三章﹐對故吏安置妥善﹐不搶秦宮的女人﹐不殺降順的將士﹐不貪府庫的財寶﹐把一切都安置停當﹐才老老實實地退軍霸上﹐等諸侯軍隊的到來。所以﹐說他勞苦功高是一點也不為過。他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是個愚蠢的小人﹐認為挑動項劉爭戰﹐自己能得到項羽的信任與賞賜﹐於是﹐到項羽那裡告密﹐說劉邦圖謀不軌。
  於是﹐有鴻門宴的故事﹐在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是因為他的「婦人之仁」嗎?不是。項羽此前殺宋義﹐有范增與全軍將士的支持﹔坑秦卒﹐有諸侯軍隊襄助。現在要殺劉邦﹐但是諸侯會幫助他嗎?不會。因為那時候項、劉都是懷王手下的將軍﹐都是楚軍﹐而且矛盾沒有公開化。受阻函谷關﹐曹無傷告密﹐令項羽感覺劉邦有敵意﹐再加上范增一頓故弄玄虛的教唆﹐才使他一怒要攻打劉邦。項羽當時的年齡很小﹐只有20多歲﹐是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歲數﹐戰場上很厲害﹐政治上卻還很稚嫩。
  而當劉邦親自到鴻門謝罪﹐並把功勞與稱王的資格拱手相讓時﹐劉邦已經把自己包裝成道德的完人﹐親切的戰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時項羽再殺掉劉邦﹐勢必失去眾多諸侯的信任﹐勢必影響自己的威望﹐也沒法向懷王交代。同時劉邦的軍隊雖然不多﹐但若諸侯軍隊繼續作壁上觀﹐項劉火並窩裡鬥﹐雙方都是十幾萬人﹐縱使項羽能勝﹐也將導致自己元氣大傷﹔即使殺掉劉邦﹐其部隊也不可能輕易就會被自己兼併。
  當時﹐對於項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殺掉劉邦﹐而是趕緊利用自己的威勢﹐抓穩時機﹐分封諸侯﹐剪除對手﹐獲取眾心﹐建立霸業。所以項伯回營對項羽做工作匯報的時候﹐真正打動項羽的並不是劉邦於秦宮室、寶庫、美女無所取﹐而是那句「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所引發的他對大局的全盤考慮。「項王許諾」﹐其實﹐鴻門宴的前夜﹐項羽就基本放棄了第二天要修理劉邦的意圖。所以項羽考慮再三﹐還是沒有殺掉劉邦。項羽鴻門宴不殺劉邦﹐是他入關後所做的惟一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次項劉言和﹐才構成了項羽得以馬上著手分封諸侯的基礎﹐才是他得以稱「西楚霸王」的基礎。
  但是接下來﹐項羽卻做了若干非常錯誤的抉擇﹐其中一項﹐就是沒有除掉劉邦。其錯誤是燒殺秦地。秦楚世仇﹐楚亡後有民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加上各國遺民都恨秦人﹐所以燒殺當然是為報仇雪恥。此外﹐項羽立意不把關中作為根據地﹐所以要進行戰略破壞。但是﹐雖然項羽不能像劉那樣選擇安撫的上策﹐而選擇了戰略破壞﹐這也不是沒有辦法補救﹐將關東六國的亂民、滑民、罪人殖民到秦地﹐與秦人共處﹐使得民怨自相抵消﹐起碼無法形成合力。獨佔秦寶。項羽奪取了秦宮歷年的珍寶與美女﹐挾之東歸彭城。後來﹐這成為很多諸侯跟隨劉邦偷襲彭城的一個誘因。劉邦答應他們﹐破城之後﹐公分其寶。亂封諸侯。項羽主持分封﹐如同兒戲﹐各國舊王族被擠走﹐甚至沒有了領地﹐而分封在最好地方的﹐則是項羽的戰友和親信。這成為其後幾年大起戰端的直接原因。
  放走劉邦。項羽稱霸以後﹐能與他爭天下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劉邦﹐一個是田榮。劉邦的危險性自不待言。稱霸之後﹐項羽為刀俎﹐劉邦為魚肉﹐除掉他的時機已經成熟。如果項羽先奪其兵權﹐並留劉邦於身邊﹐挾其東歸﹐然後或翻出舊案﹐或秘密處決﹐都易如反掌﹐就像劉邦後來殺韓信、彭越那樣。而改封劉邦在漢中﹐靠近秦地﹐滅之而不易﹐防之則難測﹐這是對項羽最不利的選擇﹐等於驅虎入山。同時﹐齊國在六國中與秦關係最好﹐滅國最晚﹐而且不戰而降﹐破壞最輕。田榮、田橫兄弟又是非常厲害的人物﹐他們佔據齊國舊地﹐自然是項羽勁敵。後來﹐劉邦從關中殺進中原﹐正是在項羽同田氏激戰於齊地時﹐趁虛而入的。
  項羽枉稱霸主﹐起碼在殺人這一項上﹐比劉邦差遠了。劉項逐鹿﹐劉邦殺的英雄比項羽多得多﹐但他取了天下﹔天下也不以他為暴君。殺人容易﹐關鍵是什麼時機殺﹐在哪裡殺﹐讓誰去殺﹐怎麼殺﹐殺完以後跟大家如何解釋。歷史上﹐那些成為「明君」的強人或者流氓﹐都是善於掌握殺人火候的大師。項羽殺了一輩子人﹐只鴻門宴一次正確地選擇了忍住不殺﹐還被後人譏笑為「婦人之仁」﹐人做到這份兒上﹐真是太失敗了。當然﹐也有范增這樣「智者」的誤導因素在其中。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