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悍將魏延?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悍將魏延?

  魏延謀反﹐這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疑案﹐關於這一段歷史﹐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魏廷忠心耿耿﹐無故受害﹔也有人說魏延是亂臣賊子﹐死有餘辜。更有人說﹐這是諸葛亮一手籌劃的圈套﹐那麼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魏廷究競有沒有謀反?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他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馬謖被斬﹐然後是李嚴被廢﹐接下來的魏延謀反更是震動了蜀漢當局。魏廷是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勇將﹐多次委以重擔。關於魏延謀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繪﹐說他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而謀反也在意料之中。那麼魏延謀反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諸葛亮和魏廷謀反有什麼關係?魏延謀反為什麼會觸及到諸葛亮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據《三國誌·魏廷傳》的記載﹐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機密的榻前會議﹐參與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禕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離的時分﹐讓魏廷斷後﹐姜維次之。並且說﹕「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即假如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開拔。做了這個佈置後﹐諸葛亮就病故了。費禕向魏延傳達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聽就跳起來﹕「讓我斷後?不對吧。丞相逝世了﹐可我魏廷還活著﹐還能夠率領部隊繼續北伐﹐為什麼由於一個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擱了?再說﹐我魏廷憑什麼要幫楊儀斷後?」堅持要跟費禕繼續部署北伐﹐費禕藉口要去勸說楊儀﹐跳上馬﹐掉頭就跑。
  魏延知道不該放走費禕﹐趕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報楊儀準備依照諸葛亮的部署﹐先帶著部隊撤回成都。魏延怒火萬丈﹐你撤我也撤!於是魏延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而且還邊走邊燒﹐把橋、路都給毀了﹐不斷撤到了南谷口。楊儀帶著部隊往回撤的途中﹐發現路橋都被破壞了﹐兩個人的積怨更深﹐於是都上書朝廷告對方謀反。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兩封告狀信前後送到了劉禪的御前。劉禪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蔣琬找來磋商﹕「到底誰反了?」董允和蔣琬說﹕「陛下﹐臣等敢擔保﹐楊儀是不會謀反的﹐而魏廷謀不謀反﹐不好說。」於是﹐劉禪命令蔣琬帶宿衛營北上攔截魏廷﹐楊儀也帶著部隊南下﹐去追擊魏廷﹐兩路軍隊把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廷帶著幾個心腹逃到漢中﹐被馬岱所殺。馬岱殺了魏延以後﹐把魏廷的首級送到楊儀的面前﹐楊儀把魏廷的腦袋扔到地上﹐用腳踩﹐然後誅殺魏延三族。
  對此本文的見地是查無實據﹐不合邏輯。
  為什麼說無緣無故呢?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既然諸葛丞相下令魏延斷後﹐就該服從﹐怎能擅自行動﹐揮師南下呢?是撤回成都還是想回去推翻蜀漢政權呢?百口莫辯。而且為什麼要斷掉楊儀的路?這樣很容易被人誤解為魏廷謀反﹐為避免楊儀救駕才破壞沿途的路橋﹐所以魏延被誣無緣無故。
  不合邏輯是說以魏廷當時的才能、實力缺乏以自立山頭稱王稱帝﹐他要造反只要一條出路就是投誠曹魏﹐假如他要投誠曹魏的話﹐應該就近投誠﹐沒有理由南下。所以陳壽就揣測﹐魏廷的本意不是去投誠曹魏﹐而是想誅殺楊儀。以魏廷當時的位置、聲威、功勞﹐假如殺了楊儀﹐接諸葛亮班的應該就是本人﹐這樣就能夠繼續北伐了。據此能夠判別﹐魏延一案不是謀反案﹐是魏延和楊儀的內部矛盾。
  楊儀撤回成都後十分自得﹐他以為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平安地帶回來了﹐還除掉反賊魏延﹐勞而無功﹐應該給他加官進爵。但是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資歷比他淺的蔣琬﹐楊儀被閒置起來﹐沒有任何權利也沒有軍隊﹐所以他怨言滿腹﹐費褘去撫慰他﹐楊儀就大發怨言﹐說﹕「早曉得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造反算了。」費褘將此話照實報告給朝廷﹐朝廷就把楊儀而去官。楊儀卻還不安分﹐在放逐的中央還是繼續發怨言﹐誹謗朝廷最終自殺身亡。
  歷史學家的見地多半傾向於是楊儀的義務﹐楊儀出於個人的恩怨﹐殺了蜀國一員大將﹐他的罪比魏廷的罪還大。況且魏廷畢竟為蜀漢政權立下豐功偉績﹐有大功無大錯﹐蒙大冤遭大誣﹐何至誅滅三族?量刑如此之重是楊儀的緣由。可是楊儀也冤枉﹐楊儀是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撤離。
  那麼﹐是魏延的義務?依據《三國誌·魏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諸葛亮還下了一道密令給魏廷﹐讓魏廷代理他的職務﹐扶喪回成都。義務就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兩道命令一下﹐不是居心要讓他們內訌嗎?所以就有歷史學家以為﹐魏廷的冤案是諸葛亮一手籌劃。
  但是《魏略》的說法不牢靠﹐裴松之也說「此乃敵國風聞之言」﹐敵方的行動是不可信的﹐由於魏延不在諸葛亮身邊﹐魏延怎樣能夠扶諸葛亮的靈樞往南走呢?而且《魏略》記載﹐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後﹐楊儀上疏說魏廷準備向北投誠曹魏﹐投誠曹魏往北走﹐魏廷為什麼要往南行呢?因而﹐不能說諸葛亮一手籌劃了這個冤案。
  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樣回事﹐我們還得把視野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有人又提出說是由於諸葛亮與魏廷在軍事道路上有分歧。魏延曾經向諸葛亮倡議過子午谷奇謀﹐這個子午谷奇謀是一項極具應戰性的北伐戰略﹐跟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沒有區別﹐全都風險萬分﹐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能制勝。但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最終卻沒有採用。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業。但是他的北伐﹐正如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所言﹐是「積年無成」。
  本文以為﹐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勝利的。緣由有三個﹕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關於這三個緣由諸葛亮心知肚明﹐他堅持北伐是想把蜀國內部的矛盾轉移到戰爭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不斷對他的政管理想耿耿於懷﹐不肯罷休。而作為蜀國後期獨一的猛將魏廷﹐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
  魏延是個堅持不懈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諸葛亮很理解魏廷﹐他自高自大﹐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分﹐他總覺得不得志﹐但是礙於諸葛亮的聲威。他也不敢膽大妄為﹐如今諸葛亮病故﹐楊儀等人哪裡還鎮得住魏延?沒有方法﹐只能隨他去了。由於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捍衛蜀漢政權。只要保住了蜀漢﹐未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才有希望。這就是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臨終時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但是諸葛亮逝世30年後﹐蜀漢還是亡了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