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秦始皇地宮陵墓地道陰兵之謎

秦始皇地宮陵墓地道陰兵之謎

  秦始皇陵位於臨撞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裡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
  關於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說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而據史料記載秦皇陵建築的核心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裡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像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桶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桶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結構如何呢?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跡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這裡﹐既提到中羨門、外羨門﹐想必肯定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於墓道之長也就可想而知﹐若說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難怪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室就在現在人造封土以南直達騎山中心主峰望峰之下。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桶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佈局。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願意坐西向東呢?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喝石﹐南達會稽﹐在琅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嚮往。可惜徐福一去無所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東了。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併吞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只能是東西朝向。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考察﹐陝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是早期越為明顯。是什麼原因讓秦人採取這東向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遙遠﹐其間又強敵林立﹐「葉落歸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採用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地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認為﹐秦人採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但如果頭西足東的葬式表示秦人來自西方的話﹐那麼華夏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說明他們來自北方呢?現代文化學與民俗學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們曾流行過的「屈肢葬」一樣﹐與甘肅地區的古代文化或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比如「白馬藏人」對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釋是﹐日落歸西﹐人亦隨太陽走。也許﹐秦人對他們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釋。一切都不得而知。
  時常有人問﹐秦始皇為什麼要用那麼多的泥人、泥馬來陪葬呢?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實質上是按古代禮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即位後﹐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當時他率領千軍萬馬南征北戰﹐從而併吞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一種必然。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秦兵馬桶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觀點叉不一致。
  一種觀點認為﹐秦桶坑出土的這支秦代軍隊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創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徵﹔秦桶坑大批兵馬桶的軍事陣容﹐正是秦始皇統治下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形象記錄。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它是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一種觀點認為﹐秦兵馬桶坑象徵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一號兵馬桶軍陣為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兵馬桶坑為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當為四號坑﹐即擬議中的中軍﹔三號兵馬桶坑是統帥右、左、中三軍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徵著屯兵的壁壘。三軍拱衛京師﹐是秦始皇希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一統江山的反映。
  第二種觀點認為﹐不存在四號坑的問題﹐秦俑軍陣是由正、奇兵和指揮部組成的軍陣﹐從而否定了三軍說。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兵馬桶軍陣乃一項未竟工程﹐全部建成應有50000兵馬桶坑。這個龐大的軍陣按前、後、左、右、中配置兵力﹐實為秦代「乘之」所演習的八種陣法最基本的陣法方陣。方陣陣法的特點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軍兵精而少﹐接敵的外圍四隊兵力較多。最後一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三坑﹐不是象徵左、中、右三軍﹐而是反映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絕非人們通常說的指揮部﹐它應該是象徵郎中令統領的宮廷侍衛郎衛﹔一號坑是反映衛尉統轄的宮城衛士﹐或稱之為南軍﹔二號坑是反映中尉統領的京師屯戍兵﹐可稱之為北軍。對於三號坑﹐有人認為是軍伍社宗﹐是用來進行軍祭的﹐是作為在軍祭祖的對象的社主和遷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對於二號坑﹐有人提出是四獸陣﹐即彎兵陣為朱鳥陣﹐戰車、步兵、騎兵混合陣為玄武陣﹐騎兵、戰車組成的陣為青龍陣﹐戰車陣為白虎陣。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為《尉緩子》所云的「常陣」。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就是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究竟建造兵馬俑軍陣是出於何種目的﹐一時還無法確證。一代偉人秦始皇﹐諸多謎底墓中藏。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裡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牆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牆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牆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牆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牆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牆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秦陵式宮牆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除了宮牆﹐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像。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佈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佈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中國渤海、黃海的分佈位置相符。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物探同時還發現﹐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
  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分別貫穿東南西北4個方向﹐這是尊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員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應為4條﹐但目前卻僅僅發現了東、西兩條墓道。這一發現引起專家的極大關注。
  「意料之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來就是個怪人!」秦始皇在位期間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像﹕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園和龐大的兵馬俑陪葬坑… …秦始皇腦子裡在想些什麼﹐誰都說不清楚。這位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後留下的陵墓必然會撲朔迷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