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三國真正的智者賈詡

三國真正的智者賈詡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稱的上神機妙算的只有諸葛孔明一人。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富有智慧的人,那麼就沒有另外的聰明人能與他娉美?實際上三國時代智者輩出,又何止一兩個呢!現在淺談一下三國著名謀士之一賈詡。
  賈詡在《三國演義》中出場只三數次,比照乾脆沒有台詞或僅有一兩句台詞的「群眾演員」似乎略見體面,但也只是屬稍高於「跑龍套」層次的小配角,絕不會有幾個讀者把眼球聚光到此人身上。可是正史上並不是這樣平凡。賈詡是在一個灰暗昏亂的背景下走上歷史舞台的。他本是西涼地區兩個土匪加惡棍式的軍閥李傕、郭汜的帳前謀士。
  且說王允雙掌連環計,在「女將軍」貂蟬的眼淚刺激下,那位欣喜若狂、自以為馬上要登基正大位的董太師被他義子呂布的方天畫戟刺了個對穿。如何處置董卓餘部?前一刻還那麼聰明冷靜的王允司徒面對這個問題時表現得竟完全像一個白癡。殺蔡邕,失人心,是他第一個失算;在李郭二人表現出強烈的「投誠」意願時,義正詞嚴地予以拒絕,放棄了獲得和平休養的機會,是他第二個失算。在李傕準備「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現出一副膿包表情之際,賈詡出場了。他勸李傕道:「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話不長,道理講得很清楚:不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麼?你們沒有了軍隊,就什麼都不是了,只剩下亡命天涯、早晚落網一條路。現在沒有退路,何不糾集人馬為董卓報仇?不行了再逃命也不晚嘛!事實證明,從李郭的立場上看,賈詡的這個選擇是對的。李郭二人殺入長安,製造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浩劫,他們自己也很得實惠,分別位至大司馬、大將軍,實際把持了風雨飄搖的小朝廷。
  所以毛宗崗在此有深深的歎息:「只賈詡一言,便使長安大亂。武士兵端,起於說士舌端,可畏哉!」此乃賈詡首次為人設策之成功,也是他「失足」的開始。儘管他也懷著經綸天下之志,「屢勸」李郭「撫安百姓,招納賢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可是那兩個惡棍又豈是賈詡能左右的?當李郭對漢天子及百官肆惡之際,賈詡恐怕也只有隱忍和追悔了。對於自己服務的這位主子,賈詡很準確地剖析出了他「貪而無謀」的底裡。於是輕施小計,便令李傕與部下火並一場,最終導致了這兩位紅極一時的大司馬、大將軍的徹底崩潰。
  漢末的幾個小皇帝一直在權臣手裡過活,不知求了多少人幫忙救命。可是真正幫上了忙的卻寥寥無幾(左將軍劉備不是簽了衣帶詔之後就跑了嗎?)。賈詡幫了皇帝的忙,似屬於「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典型,但對李郭二位而言,就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對於賈詡這樣的「龍套一族」,書中是不會浪費筆墨寫其心理活動的。但我總在揣摩,賈詡的心中大概一直充滿著「繞樹三匝,無枝可依」、難以展現自己才華的悲涼。一旦有人尊敬他、愛護他,哪怕此人只是難成大器的平庸之輩,賈詡也會為之感動且戮力效命的。在第十六回,賈詡作為張繡的全權代表與曹操商討收編事宜,曹操見他對答如流,「甚愛之」,很想用為謀士。賈詡沒有因為攀上了「高枝」而喜不自勝,而是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某昔從李傕,得罪天下。今從張繡,言聽計從,未忍棄之。」
  懺悔是真的,也不是待價而沽的反語。從後文他為張繡謀劃「反水」,在淯水大破曹兵,令曹操喪子侄,喪愛將典韋,連心愛的大宛馬也被射死來看,賈詡對張繡有知遇之感,自也以自己的智慧報答了這份沉甸甸的情誼。當曹操捲土重來,以雷霆萬鈞之勢對陣張繡、劉表聯軍,賈詡殫精竭力,抵抗曹軍,其從容淡定,胸懷成竹,達到了他一生智慧的巔峰。
  官渡之戰是袁曹兩家決定中國北部統治權歸屬的一次重大戰役。夾在其間、實力平平的張繡必然要選擇一個作為靠山才能生存。依照一般人的邏輯,這是個不需要選擇的選擇題。張繡與曹操結下如此深仇,不投靠看似實力遠勝、名目正大的袁紹還能投靠誰呢?賈詡的眼光則不同:曹操先遣劉曄往說張繡。劉曄至襄城,先見賈詡,陳說曹公盛德。賈詡乃留劉曄於家中。次日來見張繡,說曹公遣劉曄招安之事。正議間,忽報袁紹有使至亦是招安之意。詡問來使曰:「近日興兵破曹操,勝負何如?」使曰:「隆冬寒月,權且罷兵。今以將軍與荊州劉表俱有國士之風,故來相請耳。」賈詡大笑曰:「汝可便回見本初,道汝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國士乎!」當面扯碎書,叱退來使。張繡曰:「方今袁強曹弱;今毀書叱使,袁紹若至,當如之何?」賈詡曰:「不如去從曹操。」張繡曰:「吾先與曹操有仇,安得相容?」賈詡曰:「從曹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其宜從一也;袁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操雖弱,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焉。」張繡從其言,即同賈詡等赴許都投降。曹操遂封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金吾使。
  這一選擇真是驚人,足以令讀者跌破不少眼鏡的。可仔細聽來,賈詡的分析又真是入情入理,顯現出他世情的洞達、知人的精準以及絕頂的聰明。故毛宗崗向來以「大義」責備賈詡,在此處也不禁針對他的第二條理由大發感慨:「今之錦上添花者,好向富貴處納款,不樂向寡乏處通情,請聽賈詡之論。」嘗有人將中國政治的精髓解釋為「站隊」,不無道理。站對了隊,榮華富貴;站錯了隊,輕則一官累躓,徘徊不進,重則人亡家破的也不在少數。賈詡的這一次「站隊」無疑很明智。若干年之後,他又面臨了一次艱難的抉擇: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冊立曹操為魏王於鄴郡蓋魏王宮,議立世子,第三子曹植,字子建,極聰明,舉筆成章,曹操欲立之為後嗣。長子曹丕,恐不得立,乃問計於中大夫賈詡。賈詡教如此如此。自是但凡曹操出征,諸子送行,曹植乃稱述功德,發言成章;惟曹丕辭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傷。於是曹操疑曹植乖巧,誠心不及曹丕也。曹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乃問賈詡曰:「孤欲立後嗣,當立誰?」賈詡不答,曹操問其故,賈詡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曹操曰:「何所思?」賈詡對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曹操大笑,遂立長子曹丕為王世子。
  在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中,賈詡以他的智慧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也保全了自己寶貴的性命。曹丕登基,為報賈詡之恩,封其為太尉。這位賈文和就此韜光養晦,安享晚年,至黃初五年(224)77歲時,他智慧的大腦才停止了思考。在漢末三國的亂世之中,能夠全身而善終的才士實在沒有幾位,賈詡又是其中閃現出了奪目光采的一個。
  他依然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當劉表和張繡聯兵對曹操的時候,曹操有計劃的撤兵,張繡要追擊,賈詡勸說他不能去追,但張繡不聽勸告,執意前往,結果大敗而歸。誰料剛回來,賈詡就讓張繡立即出兵追擊,張繡不得其解,還是聽了建議,再率軍去追,結果這次大獲全勝。這就體現了軍事家的戰略,賈詡不愧是一個聰明人。
  那麼賈詡何以一直聲名不彰呢?我覺得,還是跟他的「政治表現」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一直很關注賈詡服侍的幾個主子:李傕、郭汜、張繡、曹操、曹丕,在「炎劉正統論」的巨大影響之下,這幾位都不算是什麼正面人物。從「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角度來看,聰慧絕代的賈詡是站錯了隊的,他那閃光的智慧也就這樣湮沒在浩浩的歷史風塵之中了。「孔雀有毒,不掩文章」,而我們往往因為「有毒」就殺掉了孔雀;因為盆裡有髒水,就連孩子一起潑出。不管過去,還是現在,這樣的教訓已經不少,因而值得我們認真回頭反思一下了。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