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明清官員待遇不如太監是為何?

明清官員待遇不如太監是為何?

  陞官發財,這是古人幾千年的夢想。但官飯真那麼好吃嗎?從資料看,至少在清代就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平民當官不易,雖有科舉,但考上功名,還要等職位空缺,機會極少。就算通過殿試,一般也是進翰林院坐冷板凳,每3年還要末位淘汰,曾國藩當年就差點被淘汰掉。
  其次,當了官,收入也很低,清代7品官年薪45兩,米22.5石,和騎兵相當,且百年沒漲工資,但能享受「福利分房」,九品官給房3間,也是個小四合院。
  第三,辦公條件極差,所謂「官不修衙」,當官總在流動,誰也不願給後人栽樹,所以清末時機關房屋大多破敗。
  第四,上班是個苦差事,清代家法甚嚴,早朝安排在卯時(早晨五至七時),無故缺勤是大不敬,缺一天打20小板,湊夠35天判一年徒刑。清制漢人非功不得住內城,大臣們只能早起床,趕著去上班。明代北京尚有路燈,魏忠賢時以防火為名取締了。路黑難行,為防備摔傷,下層官員只好等在東華門外,因大官上朝有牛角燈,可跟在後面,借它的光亮上朝。
  第五,平時沒休息日,只是每年春節前後休一個月,好在下班時間較早,冬天是下午三點,夏天是下午四點,中間有午休,時間安排較寬鬆,有時能一直休到下班。早朝後,皇帝會請重要官員吃午飯,即「退食」,退食後的時間較閒散,很多人用來看書寫作,因此出了不少「退食錄」,都是上班時間幹的私活。但真進了內閣,就沒這麼舒服了,皇帝晚上會召見,此外還要值宿。歷代內閣對此深惡痛絕,常托病請假,宋代多借口肚子疼,所以值班手冊又叫「害肚歷」,明代多借口感風,值班手冊被戲稱「感風簿」,清代則多借口「感冒」,意思是感風已經「冒」出來了,不休息不成,由於常用,感冒居然替代了感風,成了疾病的正名。
  明清皇帝對官員很苛刻,對奴才卻寬鬆,清代高級太監都是上半天班,休一天半,比大臣舒服多了。除收入低、工作累、沒休假外,官員壓力還很大,比如奏折不能寫錯字,舉止要合禮儀,工作出錯還會受重罰,如此不近人情,誰還當官呢?
  清重「家法」,制度建設上過於理想化,與現實脫節,表面上看很嚴謹,但實際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根本貫徹不下去。據統計,清代官員的總貪污額,約等於薪金收入的14至22倍,皇帝不發錢,官員們只能自己找補,不僅敗壞了風氣,辦事效率也大大下降。清末曾國藩剿滅捻軍,軍費報銷居然成了難事,因為戶部沒見賄賂,不肯通融,只能約定交納8萬兩白銀的「部費」。曾國藩一氣之下奏請皇上特批軍費免審核,直接報銷。但人在官場,不能不遵守潛規則,曾國藩特別聲明,審核雖免,但約定好的8萬兩賄賂照交不誤,對此,連皇帝都只能假裝看不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