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林則徐的優越感從何而來

林則徐的優越感從何而來

  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東禁煙﹐曾委派佛山同知劉開域、澳門同知蔣立昂、香山縣知縣三福、香山縣縣丞彭邦晦等人在澳門仿照編查保甲之法﹐將通澳華一體按戶編查﹐毋許遺漏﹐並請同該夷目(指葡澳當局)搜查夷樓有無囤貯鴉片。不久﹐又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親臨澳門巡視。
  那天﹐林則徐從蓮峰廟出發﹐入三巴門﹐經關前街、媽閣廟﹐深入夷商聚居的南灣探訪和視察。視察結束﹐林則徐在日記中記下了自己對歐洲人的印象﹕「是日無論男婦﹐皆倚填衢而觀﹐惜夷服太覺不類。其男渾身包裹緊密﹐短褐長腿﹐如演劇扮作狐、兔等獸之形。其帽圓而長﹐頗似皂役﹐雖暑月亦多用毛絨之類為之﹐帽裡每藏汗巾數條﹐見所尊則摘帽斂手為禮。其髮多卷﹐又剪去長者﹐僅留數寸。須本多鬢﹐乃或其中﹐而留一道卷毛﹐驟見能令人駭﹐粵人呼為鬼子﹐良非醜詆。更有一種鬼奴﹐謂之黑鬼﹐乃謨魯國人﹐皆供夷人使用者﹐其黑有過於漆﹐天生使然也。婦女頭髮或分梳兩道﹐或三道﹐皆無高鬢。衣則上面露胸﹐下面重裙。婚配皆由男女同擇﹐不避同姓﹐真夷俗也。」
  林則徐這段話﹐現代人多少有些難懂了﹐一是文字層面的﹐一是思想認識上的。
  先來說說文字層面上的﹐林則徐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這天﹐西夷人中無論男人女人﹐都站在街頭觀看我們的到來。這些西夷人的服飾顯得不倫不類。男人的衣服又窄又緊﹐上身衣服很短、下身褲子很長﹐就像京劇舞台上那些專門扮演狐、兔角色的裝束。他們戴的帽子又圓又長﹐類似於我國衙役頭上所戴﹐即使是七八月大暑天仍舊戴用毛絨料子製成的帽子﹐帽子裡面往往藏幾塊汗巾﹐遇上了自己尊敬的人就脫下帽子致敬。他們的頭髮大多是卷的﹐於是﹐凡長髮都剪去﹐只留下幾寸。他們的鬍鬚又多又濃﹐和鬢角的頭髮連成一片﹐於是就剃掉了下巴上的鬍子﹐兩邊臉頰各留下一道卷毛﹐突然遇見﹐不免讓人恐懼。廣東人稱他們為「鬼子」﹐並不是刻意要醜化他們﹐而是實事求是的大實情。還有一種鬼奴﹐人們叫他們為「黑鬼」﹐來自謨魯國﹐專供西夷人役用﹐這些黑鬼比油漆還黑﹐是天然生成的。西夷婦女的頭髮或者左右分梳﹐或者左中右分梳﹐沒有人束髮打髮髻的。她們的衣服上端露出頸脖以下的胸﹐下身穿長裙。西夷人的婚配由男女雙方互相選擇﹐同姓也不迴避﹐真正的原始荒蠻和鄙俗啊!
  再說思想認識上的。其實﹐林則徐眼中的「西夷人」也就是歐洲人﹐當時的裝束和現在差不多﹐男人穿西裝﹐和清朝人的長袍馬褂相比﹐當然是又窄又緊﹐而且衣服短、褲子長了。憑這個﹐就林則徐將人家比成畜類、丑類。「西夷」女人穿的長裙晚禮服敞開衣領﹐不像清朝女人一樣把脖子裹得嚴嚴實實﹐林則徐就看不慣﹐以至於斥罵人家的自由戀愛是真正的原始荒蠻和鄙俗。鄙夷歐洲人為「西洋鬼子」外﹐又把黑人呼為「鬼奴」﹐那更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了。
  不管怎麼樣﹐讀林則徐留下的這一段文字﹐總能強烈地感覺出裡面有一股對西洋人強烈的厭惡和蔑視﹐從而反襯出隱藏其中的許多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我們本來可以有的。畢竟﹐我們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民族﹐曾幾何時﹐我們是世界文化的中心﹐萬國來朝﹐笑傲四海。
  可是﹐我們的文化已經被「閹割」過了﹐就連衣冠服飾﹐都不是三皇五帝夏、商、周﹐再經過秦漢魏晉唐宋所傳下來的了。蒙元滅宋﹐日本人叫囂說「山之後無中華」﹔滿清入關﹐朝鮮人悲歎「中華已死。」早在春秋時期﹐夷狄屢屢入侵﹐所幸管仲和齊桓公擔當起攘夷大任﹐支撐住了大局。所以孔子狂讚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孔子所擔心的「被發左衽」之事﹐已經在滿清入關後發生了。滿清統治者不但硬生生在改變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全中國人的衣冠服飾﹐還蠻橫無比地勒令全國人民剃頭﹐所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是也!老實說﹐如果是全部頭髮都剃光了﹐那還沒什麼。就好比現在咱們觀看NBA籃球賽裡喬丹、科比、詹姆斯等一大批大牌球星都是剃光了頭髮的。問題是﹐按清朝制度﹐那是不能剃光的。
  清朝推行的剃髮標準是「金錢鼠尾」。什麼叫「金錢鼠尾」?清代《榕城紀聞》中說得很明確﹕「剃髮﹐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也就是說﹐不能全部剃光﹐得留下頭頂的一小綹﹐面積和金錢一般大小﹐結成辮子﹐而四周又必須剃光﹐不留死角﹐而且還要經常保持頭頂的乾淨無鬢髮﹐做到「五天一打辮﹐十天一剃頭」﹐這種髮型﹐要說多難看就有多難看。
  看《三國演義》、《水滸傳》、《岳飛傳》… …等的連環畫﹐心目中﹐一直以為我國的古典穿戴服飾就是這樣峨冠博帶、長袖飄飄﹐儒雅蘊籍、氣度不凡。可是﹐偶然某一天﹐從鄰家哥哥家看到了一本《林則徐》的連環畫﹐就被裡面人物的古裝髮型和奇裝異服嚇哭了﹐而聽鄰家哥哥說裡面畫的都是發生在中國的中國人的事﹐打死都不肯相信﹐不願意接受這種事實。
  現在﹐讀《林則徐全集》﹐陡然讀到林公寫的這一段﹐不禁啞然失笑。林則徐的服飾裝束夠難看、夠醜陋的了﹐有什麼資格去取笑別人?!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是這個道理吧。
  實際上﹐滿清統治者做這樣的強性要求﹐應該也不是覺得這種服飾裝扮好看、有美感﹐而是想在全國人民面前建樹自己的絕對權威﹐顯示出自己的主子地位。比如說﹐雍正、乾隆這對父子就經常在後宮偷偷穿漢服過乾癮。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華貴、典雅的漢族服飾有著無可比擬的巨大魅力!現在故宮的藏畫中﹐就有大量雍正、乾隆父子衣著漢服的畫像﹐如《松石流泉圖》、《觀畫圖》、《行樂圖》等等。也就是說﹐包括滿清皇帝在內的許多滿漢官民﹐在內心裡都表現出對漢族服飾的強烈渴望和欣賞﹐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威﹐卻又嚴令禁斷而已。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就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的門戶被打開﹐歐美外國人開始見到並認識了中國人當他們看到中國人的奇怪髮型、奇怪裝束﹐就認定了這不是傳說中的文明古國裡的文明、而是一群半開化、半野蠻的人。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鴉片戰爭發生前﹐就屢屢稱中國為「天朝帝國」﹐而在鴉片戰爭之後﹐就稱中國人為「半野蠻人」、「野蠻人」、「陳腐世界的代表」和「宗法的騙子」﹐說中國的社會制度稱是「腐朽的半文明制度」。這些話﹐不能說和中國人奇怪髮型、奇怪裝束沒有一點關係。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鎮海失守了。英軍俘虜了幾十個清兵﹐他們沒有打算殺害或虐待這幾十個清兵俘虜﹐但就想幹一件事﹕剪掉他們的辮子。這些英國士兵的理由是﹐他們有跟家裡的妻子或女朋友說過中國人的大辮子﹐女人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所以﹐他們要寄些辮子回給她們看。大辮子﹐成了中國人的標誌﹐也成了中國人的恥辱。
  時至今日﹐美女作家陳丹燕旅歐期間﹐曾經編了兩條很好看的麻花辮子。可是﹐讓她哭笑不得的是﹐在瑞典﹐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遠遠見了她﹐就指點著對她媽媽說﹕「大辮子﹐中國人。中國人﹐大辮子!」陳丹燕很想告訴她﹐此「辮」不是彼「辮」﹐但舊中國人留給不明真相的外國人印象太深了﹐太難以磨滅了。
  一些清宮戲﹐特別是李連傑的黃飛鴻系列、方世玉系列﹐無疑是在世界範圍向世界人民反覆地加深加固這一「大辮子」的形象吧。據說﹐1997年﹐美國人還在紐約華埠中心東百老匯街的前端豎立了一尊林則徐銅像。幸虧﹐這尊銅像是戴了帽子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