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蜀漢後主劉禪的歷史功績

蜀漢後主劉禪的歷史功績

  劉禪(207~271)﹐即蜀漢懷帝(223~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蜀漢章武三年(223)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不過﹐對於劉備建立的蜀漢﹐還是在劉禪手中走向了滅亡﹖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劉禪的歷史功績有哪些﹖如何評價劉禪呢﹖
  首先﹐關於劉禪的評價﹐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和「樂不思蜀」。在不少人看來﹐阿斗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還落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千古笑柄。不過﹐縱觀三國歷史﹐特別是對比古代歷史上的皇帝﹐劉禪依然有不少可取之處。一方面﹐就劉禪的歷史功績來說﹐主要體現在守住蜀漢長達數十年﹐維護了蜀漢的穩定。
  具體來說﹐在三國的君主中﹐劉禪的能力雖然無法和曹操、孫權以及自己的父親劉備相提並論﹐但是﹐劉禪也不是一位昏庸的君主﹐至少在在位的大部分時期﹐劉禪的行為還是比較值得肯定的。在劉備白帝城托孤後﹐劉備與諸葛亮等大臣關係一直都非常和睦。即便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也即自己皇帝的權力受到了削弱。但是﹐劉禪卻對諸葛亮沒有猜忌之心﹐更沒有加害之舉。在古代歷史上﹐皇帝和權臣之間的關係本就十分緊張﹐可以和睦相處的可謂寥寥無幾。
  正是因為君臣之間的和睦關係﹐促使蜀漢擁有一個非常穩定的內部環境﹐這也是蜀漢可以和曹魏、東吳抗衡的重要原因。對於蜀漢後主劉禪﹐總體比上是一個仁慈大度的君主。對此﹐根據《三國誌》的史料的記載﹐諸葛亮曾經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而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在逐漸掌握蜀漢的大權之後﹐依然沒有濫用皇帝的權力﹐相對於歷史上的昏君和暴君﹐劉禪保持著足夠的克制。針對諸葛亮留下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賢才﹐劉禪均給予重用。
  最後﹐因為劉禪對於賢臣的重用﹐促使後諸葛亮時代的蜀漢依然穩定團結﹐也即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又堅持了三十年左右。由此﹐在筆者看來﹐確保蜀漢的長存﹐無疑是劉禪的歷史功績﹐也是劉禪值得給予較高評價的地方。另一方面﹐對於劉禪向鄧艾投降﹐雖然充滿爭議﹐不過﹐客觀來說﹐劉禪此舉促進了三國大一統進程﹐也即減輕了戰爭對於蜀漢的破壞﹐這也可以說是劉禪的歷史功績。總的來說﹐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劉禪雖然有寵幸宦官黃皓等昏庸的舉動﹐但是﹐總體上來看﹐劉禪是一個明辨是非、仁厚大度的君主。對此﹐你怎麼看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