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吳起以五萬魏武卒破五十萬秦軍的陰晉之戰

吳起以五萬魏武卒破五十萬秦軍的陰晉之戰

  這是吳起最不可思議的一仗。陰晉之戰是指公元前389年,秦軍為奪取被魏佔領的河西地區,而動用50萬大軍攻魏,而魏軍在名將吳起率領下以在陰晉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河西,是秦穆公與晉惠公當年為爭霸而打得尸積如山的地方,是秦國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此地與秦國僅一河之隔,兼控崤函之險,秦國若欲出關與六國爭利,則必據河西之地,秦國若沒有了河西,就等于沒有了黃河天險,以後別說出關爭雄,連想要自保都堪虞。當時秦和魏都還沒有稱王,魏文侯魏武侯既然稱候,那就代表他有千乘之地,但是秦惠公卻有五十萬的軍隊。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魏軍在西河守吳起的統帥下,通過大大小小不斷的戰爭,終于全部佔領河西之地。秦軍退守洛水一帶。
  此後秦國于周安王元年(前401年)開始進攻魏國,九年(前393年)與魏國戰于汪(今陝西澄城境內),十二年(前390年)又與之戰于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企圖奪回河西要地。魏國軍隊則全力與秦軍作戰。周安王十三年,秦惠公破釜沉舟,起傾國之兵50萬,在姓名不詳的秦國將領率領下,進攻秦軍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鎮陰晉。秦軍在陰晉城外布下營壘,排兵布陣,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魏國第二代國君魏武侯(是啟用吳起而成為魏國霸業開創者的魏文侯的兒子)親自到前線犒勞將士,魏軍上下士氣高昂。在這一陰晉之戰開始之時,西河郡守吳起在此己鎮守十九年,為激勵軍隊保持高昂士氣,他請國君魏武侯舉行慶功宴會,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貴重餐具。宴會結束後,還要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施行了三年。
  秦軍一進攻河西,魏軍立即有數萬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冑,要求作戰。
  吳起對魏武侯說︰「我聽說人有短處有長處,士氣也有盛有衰。您不妨試派五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讓我率領去抵擋秦軍,如果不勝,就會被諸侯譏笑,喪失權威於天下了。但這是不會發生的,所以我敢去嘗試。譬如現在有一個犯了死罪的盜賊,隱伏在荒郊曠野,派一千人去追捕他,沒有一個不瞻前顧後的。這是為什麼呢?是怕他突然跳出來傷害了自己。所以一個人拼命,足使千人畏懼,現在我這五萬人都像那個盜賊一樣,率領他們去征討敵人,敵人就很難抵擋了。」於是魏武侯采納了吳起的意見,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為步兵,並加派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人,由吳起統領反擊秦軍。
  面對這次秦軍大規模進攻,戰前一天,吳起向三軍發布命令說︰「如果車兵不能繳獲敵人的戰車,騎兵不能俘獲敵人的戰馬,步兵不能俘獲敵人的步兵,即使打敗敵人,都不算有功。」
  決戰日,在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吳起的五萬魏軍突然迂回到秦軍後面,這群沒有功名的如狼似虎的下級兵士個個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大聲吶喊,而騎兵又開始在四周放起火來。面對烏雲蓋頂般黑壓壓五十萬秦軍,五萬魏武卒不僅全然不懼,一個個更仿佛餓狼見到了獵物一般雙眼放光,那攢動的人頭仿佛只是待他們沖過去隨時隨手便可輕易摘取的戰利品一般。雙方擺開陣勢後,急遽的戰鼓響起,照例先是一通互射,可秦軍鋪天蓋地的箭雨除了寥寥可數的數箭能稀稀拉拉地射到魏軍陣中外,其餘都落在了雙方陣前的空地上,而魏軍弓箭手都是至少可以開十二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合今天30公斤)的精兵,每一輪遮天蔽日的箭雨射過去秦軍必然呼啦啦的倒下一大片。
  秦軍陣腳微亂,不得已開始讓戰車沖鋒,可迎接他們的是魏軍精銳的騎兵迎頭地痛擊,隨後魏軍戰車也如猛虎下山般全力出擊,騎兵則開始對秦軍步兵不斷實施包抄、分割,而此時魏武卒大軍也山呼海嘯般地壓上。當繡著“吳”字的大旗緩緩出現在秦軍視線之中時,當那隆隆戰鼓如雷鳴般在天地間回蕩、滾動時,當黑壓壓的騎兵、戰車群從對面壓頂狂奔而來時,當魏武卒那激越高亢的熟悉喊殺聲震耳欲聾的迎面撲來時,當陰晉城內的守軍如狼似虎奮勇而出時,五十萬秦人不多時便陷入慌亂之中,擠在一起的秦軍手足無措,在兩面的夾擊下,秦軍很快徹底崩潰了,一個個抱頭鼠竄,相互踐踏。
  一時間戰鼓震天動地,戰氣凌烈蕭殺,渾身鮮血的魏軍一個個仿佛從地獄里剛剛釋放出來的惡魔,矛戈斷了,揮劍便上,劍折了,隨手揀起一樣武器就殺,血濺到臉上抹都不會抹一下,只顧狂吼著輪番沖殺,只到眼前看不到一個人站著的秦兵為止,陰晉,到處蠕動著斷臂殘肢的血人,到處彌漫著絕望痛苦的嘶吼,陰晉,尸橫遍野,鮮血成河……
  吳起知道戰局不會再有任何懸念了,看著狼狽奔逃的秦軍,吳起突然間不禁想起了那個可憐的女人。在魏軍中有個士卒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只是個普通士卒,而吳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
  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拼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吳起暗嘆︰「世人哪里知道戰場的殘酷?!」疆場爭勝,浴血廝殺,刀鋒入骨,不戰則亡,必死則生,幸生則死。戰場上從來只有勇者才有更多的機會生還,膽怯者必然成為虎狼之師屠刀下待宰的羔羊。這一夜,經魏軍反復沖殺,秦軍50萬大軍被打得潰不成軍,魏國取得了輝煌戰果。最後吳起奉行窮寇莫追的思想,並沒有對潰敗的秦軍進行追擊,所以歷史上也沒有記載此次魏國大破秦軍究竟說殺了多少人。
  此戰過後,秦軍基本喪失對抗三晉實力,遏制了秦軍東進的勢頭,吳起率軍勢如破竹的進入關中平原,橫掃西河。創造了以五萬大勝五十萬的陰晉之戰,開春秋戰事曠古奇跡
  此戰之後兩年,秦惠公去世。此戰之後七年,公元前382年,吳起離開魏國,被楚悼王任命為令尹(楚國的國相),吳起在楚國變法,並把楚國的疆域向南推進到廣西蒼梧,向北推進到黃河流域。之後第二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吳起被殺。吳起被殺11年之後,魏武侯去世。魏武侯之子魏惠王時期,魏國先後逼走了孫臏、商鞅、犀首、張儀、範雎、尉繚等赫赫名士。隨著人才象吳起那樣的流失,魏國也象太陽下的冰塊一樣化解消融了。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冑,執12石之弩,背負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勁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就進擊敵軍的將士以明法。
  經過吳起多年的悉心經營,終于創建了有戰斗力的常備軍“武卒”。陰晉之戰是吳起練成魏武卒之後的著名戰役,這場戰役深刻貫徹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的軍事理論,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偉大戰果。陰晉之戰是戰國時期吳起將軍指揮的著名戰役,以五萬軍隊大破秦軍,可以說秦國從來沒有輸得這麼慘過,但有人提出三個疑問︰
  1.秦國當時的統帥是誰?
  2.吳起在戰術上是怎麼安排的。(因為秦軍是勁旅,秦軍的統帥非等閑之輩)
  3.秦國的實際損失大概是多少,雖然秦軍50萬被破,不過應該沒有被全殲
  至于為什麼陰晉之戰和代之戰規模如此巨大卻很不出名,有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對形勢影響不大,魏國的強盛並不長久,河西地在經過孫臏、龐涓在公元前354年的齊魏桂陵之戰,以及與公元前341馬陵之戰以後,也就是吳起在楚國被殺40多年之後,被秦國取回。另外此戰不出名不詳盡的一個原因,是被秦始皇焚書,秦人向來夸勝諱敗,一部秦記之記錄足可證明。六國史記雖難盡焚,畢竟所餘無幾了。
  吳起在河西二十三年,與諸侯共進行大小七十六次戰爭,可惜在史冊上卻從無一詳細記載。我們只能把魏秦陰晉之戰與吳楚柏舉之戰比較一番︰
   從領導來講,吳起是統帥,孫武只是吳王闔閭統帥下的一個將軍;
   從規模來講,吳起五萬勝五十萬,孫武三萬勝二十萬;
   從戰役來講,吳起全局指揮,柏舉之戰的突破由夫慨不受約束的貿然進擊僥幸獲得;
   從道義來講,吳起軍沒有虐待戰俘的記錄,而孫武至少沒能制止吳軍縱暴郢都;
   從影響來講,陰晉之戰後秦軍一蹶不振,直到商鞅變法成功,
  公元前340年開始秦收復河西之戰,四十九年間秦國不敢東向與六國爭雄,吳軍雖千里破楚、五戰入郢,可卻站不住腳跟,吳國從破楚到自己被滅僅僅三十三年而已。可見,陰晉之戰確實是輝煌的一戰,面對強大的秦軍,史書上僅有寥寥數語記錄吳起通過激勵方法便極大地提高了魏軍士氣,顯著地增強了戰斗力,從而以少數精兵擊敗了十倍于己的秦軍。其它六國在見識了魏武卒強大戰力之後,紛紛效仿,開始創建各自的常備軍,齊之“技擊”、秦之“銳士”、趙之“騎兵”、相繼出現,開創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軍備競賽時代的來臨。
  陰晉之戰不愧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陰晉之戰,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奇跡,也是世界戰爭史的一個奇跡,如此輝煌的戰績,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只能說是奇跡般的勝利。

[ 本帖最後由 jiunn36 於 2015-9-12 04:59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