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豆腐的歷史

豆腐的歷史

  豆乾是由豆腐發展過來的,如果想瞭解豆乾,就要先瞭解豆腐,而豆腐的祖先有好幾種說法,如下:
  談到豆腐業的祖師爺,最早是以淮南王劉安為祖師爺,其史料所記載可考為:
  (一)在《中國民間神像》中則列有豆腐神為淮南子,內容云:「相傳淮南王發明了豆腐,所以豆腐房多供其像,淮南子劉安。他和門客共者《  淮南子  》一書,故在漢代畫像石中曾刻有當時豆腐房的樣子,說明我國最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豆腐。」
  (二) 《行神研究》引 《綺翁憶梅庵雜記》記豆腐業淮南王劉安云:「 相傳農曆九月十五日,為淮南王劉安誕辰,內地豆腐業者均於本日舉行之公祭,祭畢聚餐。」劉安為西漢人,具辯才,善屬文,好讀書鼓琴,天下方術之士多歸之,在其在發明豆腐時,蜀人名曰「黎祈」,故陸游詩有「洗釜煮黎祈」句,惟何時名為豆腐,則不可考。
  (三)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筆》卷七豆腐詩條謂:「豆腐起於淮南王劉安之術。」
  (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集解》豆腐:「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五)宋、朱熹《豆腐詩》,其內容云:「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六)《瑣談》一書中有云:「豆腐作坊祀淮南先師」。
  (七) 《地方志,西南卷合江縣志、新繫縣志》 皆記云:「豆腐業祀淮南王。」                                                                                                         
  又李喬的《中國行業神》有云:關於劉安是否為豆腐的發明者,研究者大致有三說:
  (1)劉安不是豆腐的發明者,至多是個嗜好豆腐,推廣豆腐製法的人。
  (2)劉安招方士煉製長生藥,煉丹與鹵製豆腐都用化學方法, 故將劉安附會為豆腐發明者。
  (3)劉安修煉時身邊有僧道,僧道吃素,向劉安獻出了豆腐的製法,劉安一嚐 很好吃 ,便下令大量製作,於是豆腐發明者之名,便安在他名下。
  《金華地方風俗志》所載,《中國風俗故事集》亦有記載,並是由中國大陸豆腐老師傅傳虞金壽所口述,其中說到樂毅因父母年老嚼不動黃豆,樂毅就把黃豆磨成豆漿,把鹽鹵灑進豆漿,結果成了豆腐。又說醫生開了石膏,樂毅把石膏放進豆漿,結果做出的豆腐比放鹽鹵更好。歷史上的樂毅,是戰國時代燕國大將,此豆腐祖師樂毅,當由其附會而來,但不知其附會的緣由為何?
  另外傳說係鬼谷子為考驗孫、龐二徒弟而佯病,孫臏為讓老師吃點新鮮東西,便磨了豆漿,正巧他晾的鹽,被露水化成鹽水流進豆漿,豆漿變成了豆腐。龐涓嫉妒孫臏,把鹽水換成石膏水,沒想到也成了豆腐。以上是屬中國大陸包頭地區的傳說。
  還有關羽為祖師爺的說法,在台灣民間流傳己經久,它與前所列的理由是關公在名氣不彰時,相曾賣過豆腐,與小說及謎語等的傳說仿。
  最後一種說法為,豆腐既不是劉安所發明,也不是孫臏與龐涓,而是平民老百姓,所以民間流傳者「妻逗夫」的故事,而豆腐最初的名子也叫「逗夫」。據說,古時候,在人們會把豆子磨成豆漿喝時,有一家人發生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家三口,夫妻倆陪著母親同住,但婆婆在日用上非常苛刻。一天,婆婆外出,媳婦逮著機會,變動手磨豆子,煮起豆漿,當水正沸騰時,突然院子裡傳來走動聲,媳婦情急之下,便端起熱鍋往灶邊的罈子裡到,順手蓋上罈蓋。出門瞧一瞧,原來是丈夫回來了,才放心拉著丈夫的手 ,往內走:「 來,喝豆漿。」誰知道打開罈蓋一看,豆漿卻變成了雪白的凝固體。「別在逗了,這怎麼是豆漿呢 ?」原來,這罈子泡過酸菜,裡面殘留些酸湯,豆漿到進去便凝固了。夫妻倆一嘗,質嫩為美,這種食品要叫做什麼名字呢? 阿!就叫他「逗夫」吧。後來,因為豆腐是黃豆做的,人們乾脆稱「逗夫」為豆腐了。
  以上所述,豆腐業祖師爺應以淮南王劉安所據的史料最多,成為行業祖師爺的可信性高,其它地區以傳說為述,地域上的衍傳而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