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三國時期的「過勞死」現象

三國時期的「過勞死」現象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首詩,能夠流傳千年到今天還暢銷不衰,吾輩只有膜拜的份啊!其實這兩句詩也不是諸葛孔明的專利,北宋抗金名將,岳武穆的恩公宗澤宗老將軍,最後也是悲吟著此詩,又大呼「渡河,渡河,渡河」,懷著悲憤的心情溘然與世長辭。
  但若提到三國的過勞死,首推之人卻離不開諸葛孔明,孔明事無鉅細,悉親自處理,按照司馬仲達探聽到的情報,「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
  宣王曰:「亮將死矣。」
  我司馬宣王玩不過你諸葛孔明,但是我可以耗死你啊!宣王明智也!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丞相主薄楊顒,就看出問題不太對,曾經直諫孔明:「邴吉不問橫屍而憂牛喘,陳平不肯對錢谷,雲自有主者。彼誠達於位分之體也。今明公為治,親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亦勞乎!」亮謝之。
  陳平大家很熟了,邴吉是漢朝的丞相,有一次到民裡探查,遇上古惑仔械鬥,死傷橫陳,邴吉看都不看,向前走去,突然看到一頭牛在喘氣,他卻非常關心。隨行的官員看不下去了,認為他重牛輕人,分不清事情的輕重。邴吉卻告訴他們,械鬥的事,交給派出所去管就可以了,小事情;牛不正常的喘氣,涉及到天氣不正常,天氣不正常,可能影響到全國百姓,這才是丞相該管的事情。楊顒想通過比喻來勸諫孔明,不要大事小事都抓著,「亮謝之」,孔明是同意他的觀點,但是仍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孔明估計也有想授權的時候,否則也就不會同意楊顒的批評,魏延有一些本事,卻比較喜歡顯擺,有事沒事就叫囂,我能怎樣怎樣,孔明於是想授權親信馬幼常。然而街亭之役,他一向比較信任的馬幼常竟然也違亮意圖,紙上談兵。本來就謹慎的孔明,肯定收的更緊。他身負劉備托孤重任,在西南一隅對抗中原魏國,又得防著東邊的吳國,自然神經繃的非常非常的緊。
  有人說,人生如戲!我要說,人生如戲不錯,可惜的是,沒有綵排,不能重來!如果想不被NG,只能全心全意的投入。這應該就是孔明為什麼會憂勞到所啖食不過數升的原由吧!在北風呼呼的大營中,又有大事小事牽絆著,胃口自然不好,如果坐在寬敞的大殿內,看著美女跳舞,胃口又豈能不好?
  但其實,三國裡,鞠躬盡瘁而過勞死的不只是孔明一人啊!和以下諸人相比,孔明的壽命還在中游了。
  曹魏那邊的郭嘉,38歲!郭嘉號稱曹阿瞞帳下第一謀士,曹阿瞞沒了謀士戲志才後,一直鬱鬱寡歡,荀彧引薦了郭嘉,兩人是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從此郭嘉就成為曹阿瞞的幕僚,頻頻出計,獻上十勝十敗論,大漲曹阿瞞的信心。當然,按魏書描述,此人一席話,也算是救了劉大耳一命,又精準的預言了孫策將死於匹夫之手,又勸曹阿瞞坐山觀狗鬥,再勸曹阿瞞飄過劉表,力主曹阿瞞遠征三郡烏丸,千里行軍,一戰破蹋頓,走尚熙。
  郭嘉自柳城還,疾篤!這一戰太累了,不但要頻頻算計,還要和險惡的地理條件搏鬥,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曹阿瞞最後還重賞了勸他不要遠征的人,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曹阿瞞短小精悍,命是保住了,可憐的郭奉孝,智商雖高,身體不行,過於疲勞,那是一病不起,最後終於回天乏術。郭嘉加入曹阿瞞陣營,正當曹阿瞞爭霸中原之時,那是一刻也沒得歇,天天跟在曹阿瞞身邊,打呂布,算劉備,咒孫策,伐劉表,鬥袁紹,征三郡,這樣的生活實在太累了啊!
  身體素質好的,都已經快崩潰了,何況文弱書生?最終郭嘉沒能頂到赤壁之戰,曹阿瞞被周公瑾一把火燒的灰頭土臉後,大哭啊!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該!誰讓你把人當機器用嘍!遠征三郡時,沒必要帶著郭奉孝,郭奉孝是活活被曹阿瞞給累死的,典型的過勞死!
  東吳那邊的周瑜,36歲!江東小生周公瑾,帥哥中的帥哥,帥哥中的戰鬥機,號稱江東第一美男,周公瑾的前半生,活的還是非常的瀟灑,有顯赫的家世背景,自己有「長壯有姿貌」,又精通音樂,什麼「曲有誤,周郎顧」,這樣的男人,那狂蜂浪蝶,還不一直排到了廬江的城門口?
  攻下皖後,又和孫策分享了大小喬姐妹花。在一個亂世中,一個男人,卻活的這樣的有滋有味,要權有權,要錢有錢,要名有名,要美女有美女,夫復何求?可是曹阿瞞卻破壞了周公瑾神仙般的生活!把周公瑾硬生生的拖入了過勞死的生活節奏中!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據說諸葛孔明曾用銅雀二喬之事,激周瑜鐵了心的抗曹。但立刻有反對者指出,銅雀台在赤壁之戰兩年後才建起。其實不要糾結銅雀台到底建成於何時,如果孫權俯首稱臣,江東那嬌艷的姐妹花,而且都已為人婦,會不會正對了曹阿瞞的胃口?
  杜牧是投了贊成票的,我看周公瑾心裡也有數。有時候,娶了一個貌美如花的老婆,男人的壓力也很大啊!所以,當時江東就屬他和魯肅最強烈的反對議和。議和雖然比較屈辱,然而抵抗卻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當時的曹阿瞞,已經近乎天下無敵的暴走狀態。
  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聯合劉大耳,調動東吳的抗曹勢力,統籌軍用物資,還要激勵士氣,嚴禁投降主義漫延,還要了解敵情,掌握曹軍的進軍動向。這樣的工作強度,一天24小時的時間怕都不夠用!然而,周公瑾為了保衛東吳,保衛老婆,毅然挑起了重任,最終擊潰了曹阿瞞。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三國周郎,立下了不世之功。
  趁勝追擊,本來也是用兵之道,只是周瑜沒有注意到,其實自己的體力已經出現透支情況,體力透支就容易受傷,因此在南郡之戰中,他以一軍主帥,竟然被箭射傷,瘡甚,傷的挺重。本來傷的重就應該好好休息,然而周瑜此時已經進入工作狂人狀態,人受傷了,思維仍在急速的運轉,又想出一個軟禁劉大耳,由他指揮關羽和張飛隨自己四處攻戰的奇招,然而碧眼兒沒有同意。
  周公瑾,好好休息啊,關羽張飛何許人也,曹阿瞞幾乎把心都掏出來給關羽了,也沒能使喚的了他,你打了一個赤壁之戰,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了?難怪碧眼兒不會同意,這就是個完全的糗主意,異想天開!然而周瑜還是不好好休息,又策劃以江陵為基地,進取川中的宏偉藍圖。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可是,結果這個龐大的計劃,直接要了他的命!36歲,正是一個男人人生事業的巔峰期,周公瑾卻因為過勞死,如此這般的黯然凋謝,怎麼不令人惋惜?
  蜀漢這邊的法正,44歲!法正的前半生是比較的不順的,在劉璋手下,鬱鬱不得志,他生命的閃光點,在劉備入川之時,生命如鮮花綻放,卻是在漢中之役中,然而,同時生命之花枯萎凋謝,也正在漢中之役後。
  漢中之役是劉備能否在川中立穩腳跟的一場關鍵戰役。曹阿瞞雖然既得隴,沒有復望蜀。但是他還是在漢中留下大量兵馬,主將夏侯淵,張郃,都是曹魏名將。雖然張郃在巴西慘敗給張三爺,但是夏侯淵的主力魏軍仍在,因此漢中之役打的很膠著,劉備和法正甚至親臨親線,在矢下如雨的情況下和魏軍交戰。
  後方的諸葛孔明為了保障前線足兵足食,用楊洪誇張的話說,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以想像,身在前線的法孝直,每天要24小時開足馬力,分分秒秒分析敵況敵情,每時每刻策划行軍佈陣,長時間的體力透支,腦力透支。可不是靠戰後的休憩可以完全復原的!
  漢中之役後,法正過世了,連身體棒吃飯香的老將黃忠也過世了,這不能說不是過勞死啊!想幹大事的人,不但要有頂呱呱的腦袋,還要有頂呱呱的身體,像曹阿瞞和劉大耳,幾乎沒什麼休息,身體照樣不錯,真不是普通的人可以比的。
  而這一點上,劉大耳似乎更勝曹阿瞞,曹阿瞞還常常犯頭疼病,犯病時,把華佗都給殺了。劉大耳一生顛沛流離,除了在荊州有歇了片刻,幾乎都在四處轉戰中,可是人家那身體好像跟鐵打的似的,沒生過什麼病,在荊州吃的不錯的時候,還埋怨自己,怎麼長胖了啊?要不是夷陵之戰,輸的太慘,對劉大耳打擊太大,估計劉大耳那鐵一樣的身體,活到70沒問題。
  當今社會的競爭更加激烈,想出人投地,妄圖作出一番大成就的朋友們注意嘍,好好的做一次全方位的體檢,不但要檢自己的身體素質,還要檢自己的精神意力,到底能不能長久的抗衡著繁重的勞累,頻頻的思量,分秒的算計。這個非常重要,不然「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就太不值得了。或者,年輕時用命賺錢,年老時用錢保命,這好像也不太划算吧!
  如果可能,不妨學學莊周,曳尾於塗中,自得其樂!不也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當然,曳尾塗中也許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那麼,有志於幹出一番大事業的朋友們,更要注意勞逸結合,千萬不能十年如一日的拚命工作,那絕對是一個誤區!
  一個可能致命的誤區!因為歷史上像劉大耳這樣的工作狂人,身體還能不出大毛病的,畢竟是少數,屈指可數啊!鳳毛麟角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