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康熙皇帝的景陵為何三度起火

康熙皇帝的景陵為何三度起火

  清朝滅亡後清東陵的所有陵寢幾乎都被盜賊光顧過,連那些王爺、公主、保姆的墓都無一倖免。而令人不解的是,清東陵的主陵,順治帝的孝陵卻奇跡般逃過了魔掌,如有神祐。其實孝陵之所以成為清東陵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寢,倒是應該感謝民間傳說順治並沒有葬入地宮,既然是空的自然沒有什麼珍寶,這就使大部分盜賊對它失去了興趣。另外皇家隨葬物品,一般為金銀製品、珠寶玉器之類,是用來填補棺縫兒的。而孝陵的地宮裡根本就沒有棺槨,只不過就是三個骨灰罈子,罈子是不需要填縫兒的,哪裡來的珍寶?而且孝陵的功德碑上的的確確寫著「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不管是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這些真真假假的傳聞的確起到了保護孝陵的作用。當然仍有盜賊幾次偷挖孝陵,抱著試試看的僥倖心理。幸好當時已經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後,東陵各村的民兵都加強了戒備,盜匪沒能得手只留下一個不足兩米深的大洞
  相對孝陵而言康熙皇帝的景陵就沒那麼幸運了。康熙皇帝在位61年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康乾盛世,素有「康熙大帝」之美譽。但不知道為什麼與清朝其他陵寢相比,康熙皇帝的景陵明顯的多災多難。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景陵東西朝房的房簷先後起火,幸虧撲救及時,未造成火災。道光帝仍嚴厲懲處了護陵官兵。
  光緒三十一年(1905)二月二十日早晨景陵隆恩殿簷際突然起火,景陵隆恩殿內供放著康熙皇帝和4位皇后、1位皇貴妃的神牌。隨著烈焰騰空,火勢蔓延整個大殿很快變成了一座火山。這是繼光緒二年(1876)孝陵神功聖德碑亭被燒後清東陵發生的第二次大火災。光緒皇帝聽說景陵的隆恩殿被燒後震怒,立刻派戶部尚書趙爾巽、軍機大臣兼戶部右侍郎鐵良為欽差大臣專程到東陵查辦此案。兩位欽差大臣用盡了各種手段,折騰了十幾天既未查出火因,也未拿到兇犯只得回京了。他們在寫給光緒帝的奏折中無可奈何地說:「火自上出,查無可疑形跡。」對此光緒帝也無計可施,最後只得不了了之。
  在驚心動魄的1928年7月那場東陵大盜案期間,景陵地面建築就已殘缺不全。一些木件多有盜損。據後來負責重殮的宗室載澤等記憶,景陵小碑亭周圍柁雲均失,天花板丟失3塊,神廚庫門窗均失… …儘管如此,由於當時的民風還比較純樸,景陵地宮尚未發生像慈禧、乾隆那樣的掘棺揚屍大案。可是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局動盪東陵一帶沉寂了多年的盜匪便又開始活躍起來。這樣景陵地宮便遭到了滅頂之災。
  景陵的地宮同已開放的裕陵地宮一樣為9券4門式結構,異常堅固,但清附地宮同明陵地宮相比,卻又顯得十分簡單,即地宮入口明顯就在月牙城內,琉璃照壁下線正中處。1945年8月當地人張某帶領一隊人來到景陵,在陵院內拆了一大堆磚,也未能進入。於是他派出不少人站崗,讓精明強幹的人整整刨了一夜才得以進入地宮之中。由於正值雨季,地宮內積水很多,當盜匪們來到金券中時,看到許多棺槨。盜賊急切地用斧劈棺時,棺內突然冒出火來,當場燒傷了2個人,嚇得匪徒們四散而去。過了一會兒,看看沒什麼動靜,盜匪才再次進入地宮之中… …康熙大帝及其4后1妃的骸骨也被四散在地宮內。
  從景陵盜走的珍寶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康熙帝的殉品「九龍玉杯」了。這件十分名貴的酒杯,只要盛滿灑就可以從杯裡看到9條翻轉的蛟龍,似在翻騰的大海中追逐嬉鬧。傳說康熙年間楊香武曾三盜九龍玉杯未果。康熙帝死後將這件名貴的酒杯帶入棺中。時光流轉,九龍玉杯幾易其主現已不知下落。景陵這次被盜開後,由於一直未封住地宮入口,加之無人管理,以後又多次被「掃倉」,珍貴文物已蕩然無存。
  康熙皇帝是享譽世界的一代君主,深受尊敬。景陵的「景」就是「大」、「光明」的意思,以此宣揚他的功德。可景陵如此多災多難實在令人費解。目前正在進行的清東陵數字保存項目或許能為我們揭開謎底。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