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徐福東渡究竟去日本幹了什麼?

徐福東渡究竟去日本幹了什麼?

  徐福東渡一事﹐最早出現於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福再次求見秦始皇。因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藥﹐花費了巨額錢財未果﹐這時徐福謊稱由於大魚阻攔所以未能成功﹐於是請求配備強弩射手再次出海。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謊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徐福於是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成為迄今有史記載的東渡第一人。對於徐福東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也有記載﹕「始皇帝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徐福東渡把秦代文明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社會質的飛躍。徐福因此在日本被尊為農耕神、蠶桑神和醫藥神﹐日本紀念徐福的祭祀活動歷千年而不衰。但是﹐自從司馬遷在《史記》中第一次記載徐福東渡活動以來﹐也把與徐福有關的疑謎留給了後人。
  疑團之一﹐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關於徐福的目的地的問題﹐學術界大多數學者認為﹐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後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也有學者對此一說法提出質疑。認為到了海南島或者是朝鮮﹐還有人提出到了美洲。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記載﹕「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可以推測徐福登陸地是一平原。日本是一個由三千多個小島組成的島國。本州、九州、四國與北海道是其中四個大島﹐總面積達到37.67萬平方公里。全國有24%的面積為平原。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濃尾平原、畿內平原等。除日本列島外﹐其他島嶼沒有平原廣澤的地理特徵。
  另外﹐徐福東渡日本﹐在後世的史書資料中也有記載。在《三國誌·吳書·吳主傳》中也有記載﹕「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後漢書》中﹐把徐福入海求仙事件附在倭國之後。五代時期義楚和尚所寫《義楚六貼》中提到﹕「日本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在日本學術界﹐也有不少史料記述徐福到日本的情況﹐有《神皇正統記》、《林羅山文集》、《異稱日本傳》、《同文通考》等文獻。林下見林在《異稱日本傳》中說﹕「夷洲、澶州皆日本。相傳紀伊國熊野之山下有徐福墓。熊野新宮東南有蓬萊山﹐山前有徐福祠。」新井君美在《同文通考》中說﹕「今熊野附近有地曰秦住﹐土人相傳為徐福居住之舊地。由此七八里有徐福祠。其間古墳參差﹐相傳為其家臣之塚。如斯舊跡今猶相傳﹐且又有秦姓諸氏﹐則秦人之來往乃必然之事」。和歌山新宮町《秦徐福碑文》這樣描述﹕「今東海可當蓬萊者﹐無可捨皇國他求﹐則謂日本國﹐得其實也必矣。」
  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為農神、蠶桑神、醫藥神。還一些日本人認為自己是徐福的後裔﹐他們的根據是﹕在日語中﹐秦與羽田的發音相同。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稱自己是徐福的後裔。他說﹕「我是秦人的後裔﹐我的姓在很早以前寫作『秦』﹐我當首相時﹐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對我的家族進行了調查﹐並在祖墓碑上發現了『秦』 字。」
  然而﹐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日本古文獻中載有徐福傳說者以《神皇正統記》(1339)為最早﹐其他大約是十七八世紀的記載﹐因此他們推斷是受了宋元以來中國文獻的影響。在隋唐時期﹐日本與中國交往極為頻繁﹐但在文獻之中卻罕見「徐福」二字。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美洲﹐因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據《中國人發現美洲》考證﹐美洲特產四十多種動植物礦產為先秦人民所知。如《春秋》記載「六□退飛過宋都」﹐「□」即美洲特有的「蜂鳥」。是殷朝被滅國後﹐部分殷人逃到北美後﹐回國觀光帶回六隻蜂鳥﹐齊桓公為紀念此次遠征﹐特在旗上繪製「蜂鳥圖」。聚賢認為哥倫布在發現美洲之前﹐已有多位中國人到過美洲﹐故徐福後來東渡美洲很有可能。吳人《外國圖》指出「洲去琅琊萬里」﹐根據距離分析根本不是日本﹐而是美洲。最早記述倭國的《後漢書》是把洲與日本區別開來的。「」字有大島的涵義﹐美洲大陸像「」字。故以字形命名。現在檀香山還遺有帶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附近也有刻存中國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所有這些都是徐福東渡美洲的明證。
  疑團之二﹐徐福東渡為何東渡?關於徐福東渡的原因﹐據《史記》所言﹐秦始皇不惜以巨資支持徐福東渡﹐是為了尋神山仙藥﹐求長生不死藥。《十洲記》也這樣記載﹕「秦始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數有鳥啣草﹐覆死人面皆登時活﹐有司奏聞始皇。始皇使使者繼此草﹐以問鬼谷先生﹐云是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一名養神芝。其葉似菰﹐生不叢﹐一株可活千人。始皇於是謂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不返。」
  並非所有的言論都支持這種說法﹐還有不少史書提出了避禍說﹐《漢書》及《後漢書》中都有相應的記載。《漢書·郊祀志下》這樣說﹕「徐福、韓終之屬多繼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後漢書·東夷傳》說﹕「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唐代詩人汪遵在《東海》詩也寫道﹕「漾舟雪浪映花顏﹐徐福攜將竟不還。同舟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作者把徐福入海不歸比作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武陵郡漁人避秦亂而移居桃花源之事。南宋祖元和尚為了逃避元代的統治﹐也東渡到了日本。他有一首祭徐福的詩﹕「先生採藥未曾回﹐故國山河幾度埃。今日一香聊遠寄﹐老僧亦為避秦來。」祖元把自己去日比作徐福避秦。日本新宮市徐福墓碑文也寫道﹕「蓋徐生之避秦… …」
  還有一些人持「海外開發」的觀點。他們認為﹐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絕不會輕信長生仙藥之說﹐他派徐福出海﹐可能跟海外開發有關。《呂氏春秋·為欲篇》指出了秦國統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扶木」就是「扶桑」﹐即後來所說的日本。秦始皇一再派徐福等入海尋找三神山﹐決不是單純為了采神藥﹐而是為了把東方疆土開拓至日本。
  秦始皇統一天下只有十二年的時間﹐但是四次到東方沿海巡視﹐這說明他對東方諸島的極大關注。有的學者說﹕「始皇東巡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東至扶木的理想﹐而徐福探海東渡正是實現始皇理想宏願的具體行動。」秦始皇曾琅琊刻石中說﹕「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又說﹕「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從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早有吞併日本之意﹐徐福東渡﹐或許正與此有關。
  疑團之三﹐徐福的船隊從哪裡啟航?關於這一點的主要說法有﹕河北省的秦皇島和黃驊附近說﹐浙江省慈溪和舟山說﹐江蘇省海州一帶(現在的連雲港贛榆縣)說﹐山東省登州灣(龍口市黃縣)及膠州灣徐山(青島)琅琊、成山頭說。
  對於河北鹽山縣出海說的說法﹐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徐福入海確有其事﹐無棣溝入海處即徐福入海處﹐至今猶存的古秦台舊址就是見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至琅琊﹐徐福第一次請求入海。因入海地點選擇不當﹐中途受阻而歸。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來到琅琊﹐徐福請求再次入海。他根據秦始皇的旨意﹐更換了出海地點﹐在原齊國舊地饒安(今鹽山縣舊縣鎮)﹐經無棣溝入海。這次東渡到達日本一直未歸。
  然而﹐最有可能的一種是琅琊出海說。徐福的渡海求仙﹐與琅琊的關係最為密切。秦始皇巡視天下曾三臨琅琊﹐其間兩次召見徐福。由於他上書地點在琅琊﹐其出海準備工作和入海地點自然就是琅琊。《史記》這樣記載﹐「(秦始皇巡幸江南)﹐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繼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琊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司馬遷明確的指出﹐秦始皇與徐福自琅琊啟航北上﹐繞成山至之罘﹐射殺一巨魚後﹐秦始皇返回至平原津而病﹐不日逝世。而徐福則自之罘射巨魚後即遠航異域﹐從中可以看到﹐徐福船隊的啟航港應是琅琊港。
  迄今為止﹐仍有眾多有關徐福的疑謎無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大海茫茫﹐徐福東渡之迷﹐遂成千古懸案。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