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皇帝為什麼少有癌症?

中國皇帝為什麼少有癌症?

  中國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症的記載。難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症?難道癌症是近數百年的新發現,新出現的病症?古時候的史官,記錄朝代更迭,帝皇功過,以及帝王生死的事。不過對於皇帝患病細節及死亡病因,相信不是他們要記載的焦點。也許古代「癌」這個名詞還沒有出現?
  說到癌症,早在12世紀(1170)的宋朝,東軒居士撰寫過一本《衛濟寶書》,提到「癌」這個名詞。這「癌」字沒有見於《康熙字典》等傳統典冊,遲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現在《辭源》和《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癌」是惡性腫瘤。
  1264年宋朝福建人楊士瀛著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相信是傳統醫學文獻最先對癌的特徵有簡明敘述:「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並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後會引起昏迷。這和現代醫學的「癌」(cancer)的特徵和臨床表現有點相似。
  Cancer這醫學名詞是來自拉丁文螃蟹的意思,也是來自希臘文螃蟹的cancrum。癌的特徵是(癌)細胞異常失控,毫無規律分裂生長,結果形成腫瘤。癌腫的血管猶如螃蟹的爪,從腫瘤向外四處伸展。如果屬實,宋朝以前,「癌」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
  要認識古人的所謂腫瘤是困難的。主要是描述腫瘤的名目很多,當然腫瘤分類也成問題。歷代文獻所記錄的名稱,有其大如瘤的膿腫叫癰,還有腫瘍、癭瘤、惡瘡、瘤、巖、癌等十幾種名稱。腫瘤不分良性與惡性,膿腫,血(塊)腫或黴菌球的腫塊等等,所以要探索研究古代人所說的腫瘤不容易。
  癌症是可致命的惡性腫瘤,是近代所用的醫學名詞。在以前,組織病理學、細胞學、微生物學,甚至遺傳學還在萌芽階段。同時診斷造影學還沒有誕生,診斷手段受到限制。很多疾病,尤其是早期的疾病,很難診斷出來。所以相信古代的人對於「癌」這個概念是沒有認識的。史冊沒有出現某某帝皇患上或死於癌的記錄,也沒有提過「癌」這個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許偶然有記錄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徵象,但只憑這些徵象症狀,難以作出可靠的診斷。唯有從一些「蛛絲馬跡」的文字資料,去推敲、揣測,作出最接近,最可能的間接診斷。
  現代的人患癌的發生率有增加是事實。概括的說,可能是因為有了物理學、放射學等等的發現,大大幫助科技的發展,加上顯微鏡及各種精密儀器的應用,診療更為精細準確,所以能夠早日發現更多的腫瘤病例,因此發病率相應增加。同時現代人生活方式如吸煙,不利的工作環境,以及長期接觸很多足以致癌的機會,如輻射、化學藥物、空氣、食水污染,摻有化學品的食品如添加劑、防腐劑、殺蟲劑等等,癌症的幾率的確是增加了。
  已經轉移或擴散的癌症病徵,是可以導致誤診誤醫的。例如華南地區有很多人患上頸疬,出現在頸部皮肉間可捫的核塊(癭瘺),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淋巴結病。這些核塊,可能是細菌感染如結核病,病毒感染等引起。但是也可能是鼻咽癌的癌細胞擴散到頸項的臨床病徵。
  有時候,癌症原發病灶的病徵不很明顯,或是被誤解忽略,待癌腫擴散到其他器官後,明顯的症狀出現時才「驚醒」病人和醫者。例如,有人出現行動不靈,四肢無力,頭痛等症狀,以為是中風、風邪,才發現是肺癌已經轉移到腦部。查問之下,病人可能有過幾次咯血,但是以為是「熱氣」而不以為意。正如鼻咽癌,病人也許對有過鼻衄或耳鳴等症狀,也當作「熱氣」,把頸疬當作「風邪焮結」或「風熱毒氣」積聚成核等,結果癌細胞侵入骨骼或肺部,為時已晚。
  再說,內臟癌腫如胰、肝、結腸、卵巢等,當病勢加深,腹部會因蔓延而有腹水鼓脹,病徵才明顯出現。現代醫學是以直接的診斷方法如造影、內窺鏡、活組織細胞檢驗、細胞組織學診斷確定是癌症,然後觀察癌細胞的類型,作出臨床病期分類,才施於相應的治療。診斷是不通過間接方法來確定的。
  有記載說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1427~1464)得了石水病,也有說是腳氣病,真正死因是難以考究。不過,個人認為,腳氣病的可能性比較低。這位曾兩度登上帝位,因為好大喜功,受到宦官王振慫恿,叫皇上禦駕親徵,討伐蒙古瓦剌部,提高自己在朝廷威望,結果不聽大臣勸諫,1449年在土木堡一役,兵敗被瓦剌胡人俘虜,讓弟弟朱祁鈺(1428~1457)登上皇位,是為景泰帝代宗。後來英宗被釋,幽居在南宮。接著景泰病重,經過一場政變,英宗才重登帝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
  傳統醫籍如《內經》描述石水病病人「腹大如箕,腹大如甕」,其實是現代醫學的腹水。腹水症不是一種具體的病患,只是嚴重的臨床徵狀。腹水的原因很多,鑒別診斷有肝臟硬化,甚至是心臟、腎臟病等等。就算是癌症,那麼癌腫病灶就可能是肝、胰腺、卵巢、大腸癌症等,診斷出有腹水,並不意味正確診出病理!如果明英宗是患上石水病,那麼他究竟患的是什麼病?如果是癌症,處在500多年前的醫學水平,很難準確作出診斷。
  不過,能夠真正確實是因癌症而死的中國皇帝,應該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統愛新覺羅.溥儀,這位娃娃皇帝在位3年,1911辛亥革命滿清王朝被推翻後,經過「改造」後,成為一介平民。據知早在1962年中,溥儀和李淑賢結婚後的兩個星期,就出現尿血的症狀。傳統醫師診斷他有「膀胱熱」,開了一些藥給他,也沒有作進一步檢驗。
  兩年後,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得知溥儀有尿血,要求有關部門對溥儀進行全面身體檢查,才發現溥儀患上膀胱癌,動了切除手術後的幾個月,腫瘤已經蔓延至左腎,多次動過手術,也不見好轉,又再轉移到另外的腎臟,後來因腎功能衰竭死去。溥儀死於腎癌,死後廟號為恭宗,謚號愍皇帝,遜帝。骨灰安放在清西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