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毛澤東時代工人的工資水平到底有多高?

毛澤東時代工人的工資水平到底有多高?

  有人通過計算,算出毛澤東時代一個二級工人的工資相當於目前的5210元,這個消息一度在網上引起轟動,網上某位人士是這樣寫的:「當毛澤東時代的工人的工資二級工38.62相當於當前的5210元,這個消息在廣大幹部和職工甚至農民中傳開以後,引起了最強烈地反響。它如同一聲春雷,震響了中國的大地,驚醒了所有還在夢中沉睡的人們。這是當代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揭示了資產階級的一切用
  以欺騙的謊言。它將是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是前進了還是後退了試金石,是社會主義優越還是資本主義優越的透視鏡。」帖主說毛澤東時代的二級工人的工資38.62相當於當前的5210元,絕對不是真的,他是用一種很荒唐的算法算出來的。他的算法如下:「1976年前一個參加工作達到四年的普通二級工工資38.87元,值現在多少人民幣?按具有「等值保值功能的黃金」和黨內外國內外崇美人士,崇拜的「美金」進行折算。
  1971年8月5日尼克松宣佈新經濟政策前,美元和黃金價格掛鉤,35美元/1常衡盎司黃金,1盎司等於28.35克。1976年前參加工作達到四年的普通二級工工資38.87元,1976年1美元兌換1.88元人民幣,折合20.67美元,可以兌換0.59盎司(16.75克)黃金。0.59盎司(16.75克)黃金,折合現在多少人民幣呢?美元貶值到2010年10月1320美元/1盎司黃金。再按現在1美元兌換6.8元人民幣,折合現在人民幣5296元。就是說,現在5296元人民幣,才能相當於1976年前參加工作達到四年的普通二級工38.87元工資。還沒有將醫療、教育、住房的福利費用計算在內。」
  帖主在這裡故意選用了二個錯誤的數據進行換算。一是1976年一美元兌換1.88元人民幣,1976年的1.88元人民幣真的真的能兌換到1美元嗎?這個數據是哪裡來的?是由市場決定的嗎?為什麼不是3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第二是1976年的1盎司黃金不是35美元,而是在130至160美元之間波動,帖主自己說明1盎司黃金35美元是1971年8月5日尼克松宣佈新經濟政策前的價格,如果帖主是按1976年130美元一盎司黃金進行兌換,那1976年的38.87元只能買到4.5克黃金,折合成目前的工資應是1425元。1976年民間是可以通過黑市買到黃金的,38.87元絕對買不到16.75克黃金,16.75克黃金相當於5.5錢黃金,相當於5枚重量為1錢的戒指。1976年一個月38.87元的工資無法在黑市上買到5枚1錢重的金戒指?第三是既然你已經算出毛澤東時代的二級工工資折合20.67美元,為什麼不能把它直接折合成現在的人民幣?20.67美元按2012年的6.8:1匯率可換到140元人民幣。
  因為黃金的波動性很大,一直是暴漲暴跌的,1980年黃金價格最高為每盎司870美元,如果按這個價格進行換算,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毛澤東時代一個二級工的工資相當於現在的200多元。用黃金進行購買力換算不準確。用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米價格和豬肉價格進行換算更合理些。1976年的38.87元能買到多少大米呢?1976年廣東的大米牌價是0.142元,這是在有糧票有情況下才買得到的,在用糧票購米的前提下,38.87元可以購買到273斤牌價三級大米,如果按當年廣東潮汕地區自由市場上0.5元1斤大米計,只能買到80斤大米,
  按目前三級大米價格每斤2.5元計,價值200元。就按當年的38.87元可以購買到273斤牌價大米來算吧,273斤三級大米價值相當於現在的682元。再按當年的用肉票購買一斤豬肉0.8元的價格來算吧,38.87元,可以買到48.58斤豬肉,按目前市面上的豬肉價格一斤15元計算,相當於728元人民幣。如果按1976年廣東市場豬肉價格每斤1.6元計算,可以買到25斤豬肉,相當於現在400元。
  如果用手錶作為參照物,毛澤東時代一塊手錶要120元,當年一個38.87元工資的二級工需要用三個月的工資才可以買到一塊手錶,現在一個洗碗工的工資是2000元,買一塊手錶只需要20元錢,一個月的工資可以買到100塊手錶,可以說,現在一個洗碗工的工資,是毛澤東時代二級工的工資的300倍。
  在這裡也談談被人說成價值91萬元的毛澤東時代的三大福利。有人說毛澤東時代的三大福利價值為91萬元,在這裡,我用事實來說明真相。
  91萬元福利的第一項公費醫療,以某市2004年為標準,每人年均醫療消費支出為1434元,按平均每戶4人計算(毛澤東時代一個孩子的很少),每戶年均4302元,1964年人均壽命75.85歲,每戶一生平均支出相當於今天的為75.85×4320=435046元。毛澤東時代的公費醫療沒有代表性,在1976年的全國九億人口中,只有一億左右的工人職工和幹部可以享受到公費醫療,農村有七、八億的人口沒有享受到
  這項福利,就城市人口而言,沒有工作的家屬和孩子,是沒有資格享受到這項福利的。國際上看一個國家的醫療事業發展水平,主要看你的病床多少,嬰兒的死亡率是多少,孕婦死亡率是多少,人均壽命是多少。1976年全國大部分的人民公社都只有一個衛生院,沒有住院部,現在國內很多的鄉鎮醫院都有了住院部,過去農民生孩子是找個接生婆在家裡生,現在基本上是上醫院住院,農村有一半的孕婦是用剖腹的方法生孩子的。毛澤東時代是大部分的國民都住不起醫院,現在的情況是只有小部分窮人住不起醫院。
  91萬元福利的第二項義務教育,以某市2004年為標準,每戶年均消費教育支出5510元,每戶一生平均支出相當於今天的5510×75.85=417934元。在這裡,我用比較的方法看社會的進步。1977年,全國高校招生人數為27萬,現在的情況是全國高校招生人數為600萬,中專學校是免試招生。600萬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恰恰說明了今天國家的進步情況,說明學校規模擴大了十幾倍,說明高等教育已經相當普及,這是幾十年前的考生最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毛澤東時代每年只招收幾十萬的大學生,全國有幾百萬的考生,絕大部分的考生都失去接受高等、中等教育的機會,1977年全國570考生萬只有27萬人得到免費的高等教育的機會,有五百萬考生被拒之大學門外,這公平合理嗎?值得稱讚嗎?有驕傲的本錢嗎?現在讀中專是免試免費的,大學享受減免的貧困學生和得到勵志獎學金學生的人數也遠遠超過毛澤東時代的幾十萬公費大學生人數,大學生還可以申請貸款。拿毛澤東時代有幾十萬大學生得到免費教育這一點來否定今天的教育事業,一點說服力都沒有。帖主的計算公式也是夠荒唐的,孩子讀完大學參加工作就沒有教育消費了,為什麼教育消費要按一輩子來計算?再說了,這些支出大部分是用在於校外學藝術美術,學英語,上補習班方面,與義務教育學費沒有一點關係,從小學到初中,學費是一分錢也不用交的。
  91萬元福利的第三項福利住房,80年代,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由80年代初的3.6平方米,均價按每平方公尺3000元(還不算維修等費用),每戶一生按1.3套房子,戶均1.3×3.6×4×3000=56160元。這話不正確。1976年以前,中國人均居住面積是逐年下降的,到了八十年代初,降到了3.6平方的低位。經過30多年的發展,2013年全國人平居住面積達到了30平方,超過了歐洲和日本的水平。1980年人均3.6平方的居住面積,一家四口只能擠在十多平方的房子裡面,太苦了,這恰好說明毛澤東時代絕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過著蝸居生活。1980年以前居民所使用的低租金公家房子,現在都通過名買實送的方式給了居民。現在北上廣的居民,大部分都擁有自己的房子,大部分的居民都成了百萬富翁。而在毛澤東時代,大部分職工都是無房的窮人。毛澤東時代的住房特點一是蝸居,二是住戶沒產權,兩者都無法與現在相比。
  有人說:「毛澤東時代一個老工人的工資可以養十個孩子,而今兩個工人的工資養一個孩子也是相當的犯愁。」這話不是真的。首先,毛澤東時代的大米和豬肉都是以徵購的手法從農民那裡得來的。農民上交的公糧是無償的,政府一分錢都不需付出,農民向國家出售的餘糧,一斤也就幾分錢。生豬雖然是收購上來的,但是給的價格相當於自由市場價格的一半。毛澤東時代的低物價是通過犧牲農民利益換來的。還有毛澤東時代的消費是低層次消費,一個孩子一個月只能分配到23斤放了幾年的劣質大米,一人一個月只分配到一斤豬肉,四兩油,水果消費接近於零。一家人只能住一間房子,沒有衛生間。一年只能做一套新衣服,因為每人每年只分配到少量的布票,那時候絕大部分的國民都穿過有補丁的衣服。你不能使用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電腦、手機、互聯網,這些都是毛澤東時代沒有和消費不起的東西。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毛澤東時代的苦日子現在沒人可以過得下去,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其實現在的普通工人還是可以養活幾個孩子的,廣東的潮汕農民特別喜歡生小孩,尤其是生男孩,他們中很多家庭都是養了三、四個孩子,一家生了五、六個孩子的也有,吃得飽穿得暖,沒有養不起孩子這回事。
  與1976年相比,現在的生活已經越過了幾個大臺階,從三大件的變遷就可以看出來。所謂的「三大件」,上個世紀70年代的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80年代是彩電、冰箱、洗衣機;90年代是電話、電腦、空調。而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三大件」的含義已經不再與家電有關,而延伸成住房、汽車和良好的子女教育(保險)。另有一說現在的三大件是車子,房子,票子。從三大件的變遷可以看出我們社會的進步是一日千里,每十年上一個大臺階。而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我們很多地方的農民是比解放前還窮呀。
  毛澤東時代的二級工38.62元工資相當於目前的5210元這個謊言出來之後,很多網民一下子心理不平衡了,在網上強烈呼籲職工的工資應該提高到毛澤東時代的工資水平。我看了只覺得好笑,每月38.62元的工資,即使二年不吃不喝也只能存上926.88元,買不起當年的一部14寸彩電。70年代香港的一部14寸彩電,價格在折算成人民幣在千元以上。38.62元工資按當時的官價換成美元只有20.67美元,而聯合國的貧困標標準是每人每天生活費少於1美元。
  給大家說了這麼多道理,現在大家該明白毛澤東時代生活的真相了吧。最後呼籲大家支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防止回頭走改革開放前的極左路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