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佛教史孫悟空確有其人也曾出使西域取經

佛教史孫悟空確有其人也曾出使西域取經

  孫悟空為什麼不是龍,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隻猴子呢?在這個看似幼稚的問題背後,其實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
  在佛教史中,孫悟空實有其人,當然不是一隻猴子而是一位出使西域取經的僧人。《宋高僧傳》卷第三寫釋悟空是京兆雲陽人,原姓車,名奉朝,是後魏拓跋的遠裔。他從小天資聰穎、孝順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衛涇州四門別將。他奉命護送罽賓國(漢西域國名,今克什米爾一帶)使臣回國,在賓國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發願,痊癒之後就出家為僧,號達摩馱都(法界的意思)。唐肅宗至德二年,悟空二十九歲,於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儀,並在各地流浪,遍訪名寺名塔。
  學成之後,悟空到骨咄國城的小海邊,從南岸入城,突然地動山搖,暴雨如注。他逃到一棵大樹底下躲雨,正巧許多商人也來躲雨,商人說這是因為有人帶著佛陀舍利引起了龍神震怒,悟空向龍神祈宥,這才雨過天晴。他到龜茲的蓮華寺之後,潛心翻譯,將《梵本十地回向輪十力三經》翻譯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四十年後,貞元五年,他回到京師,進上佛牙舍利,敕封為空壯武將軍試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
  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洲大陸,連結亞、歐、非三洲的一條交通大動脈。在絲路「申遺」過程中,國家文物局的有關文件指出:絲綢之路中國段的起點是漢代東、西兩京(洛陽、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為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晉太康二年(281),汲郡古墓出土大量竹簡,晉王朝令運回京師洛陽進行整理,發現是一批古書。其中的《穆天子傳》記載,西周周穆王十三年(約公元前989年),周穆王率領大隊人馬,攜帶大量絲織品等禮物,從洛陽出發,最終到達西王母之邦,會見西王母。往返行程約三萬五千里。不少研究者認為《穆天子傳》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話傳說和誇張的成分,有助於了解先秦時期中西交通路徑及文化交流情況,說明早在西漢張騫「鑿空」之前,中國內地和中亞之間已有交往和接觸。
  西漢張騫「鑿空」西域,標誌絲綢之路正式形成。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絲綢之路斷絕。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永平十六年(73),漢明帝派竇固率兵攻打匈奴,會戰於天山。在這次出擊匈奴的戰爭中,投筆從戎的東漢著名軍事將領和外交家班超奉命出征,立下戰功。班超率屬員36人,出使鄯善(今新疆若羌縣一帶),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雄氣概,夜攻縱火,殺匈奴使者,後于闐國(今新疆和田縣一帶)也殺了匈奴監督官,班超又更換了臣民怨恨的疏勒王,新立了另一位疏勒王。至此,隔絕58年的西域及「絲綢之路」,重新暢通。
  安帝延光二年(123),東漢派班超之子班勇出任西域長史。班勇保護了邊塞與絲綢之路的暢通。他撰寫的《西域記》一書,是范曄撰寫《後漢書·西域傳》的重要依據。《後漢書·和帝紀》載永元十二年(100)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綾。有研究者稱文中提到的蒙奇、兜勒是兩個地名,分別是羅馬帝國的馬其頓行省和東方省推羅城。這應該是東方大漢帝國和西方羅馬帝國的第一次直接接觸。而羅馬境內使者東來洛陽的路徑就是絲綢之路。
  隋、唐均曾以洛陽為都。據《隋書》等記載,隋初,因突厥、吐谷渾壅遏,故朝貢不通。大業五年(609)春正月,隋煬帝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吐谷渾,吐谷渾大敗,所部十萬餘口、六畜三十餘萬降隋。隋以其地置西海郡(今青海湖西)、河源郡(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郡(今新疆若羌)、且末郡(今新疆且末)等四郡,發人戊守,進行屯田。隋煬帝此舉,對於打通和西域的聯繫,保障絲綢之路暢通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東漢末年牟融所撰《理惑論》記載昔孝明皇帝夢見神人,飛在殿前。他詢問群臣,傅毅回答:「天竺國有得道者,號曰:『佛』,正如您所夢見者。」於是漢明帝派遣使者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出使西域,在大月支(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寫得佛經四十二章。當時在洛陽城西雍門外修建佛寺,又於南宮清涼台、開陽門、顯節陵上作佛像,學者由此而滋。另《高僧傳》還有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隨同東來的記載。這便是中國第一次「西天取經」,所修佛寺就是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太和十八年(494),北魏遷都洛陽。神龜元年(518),住在洛陽聞義裡的宋雲與比丘惠生,由京城洛陽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出使西域,拜取佛經。正光三年(522)宋雲、惠生等由天竺回到洛陽,他們取回大乘經典170部,豐富了中國的佛教文化。至唐代,洛陽人王玄策曾先後三次出使印度。其中第三次出使印度是在唐高宗顯慶二年(657)。當時唐高宗住在洛陽,王玄策等奉旨去印度送袈裟。在顯慶五年(660),他們曾在印度參加摩訶菩提寺舉行大法會。返國後,王玄策到東都洛陽,並把從印度取回的彌勒菩薩新樣供奉在洛陽敬愛寺中。麟德二年(665),王玄策於龍門石窟賓陽三洞之南洞敬造彌勒像,並留下造像題記。
  從王玄策所行路線看,可以說明唐王朝與印度之間有另一條通道,即由唐蕃古道經尼泊爾進入印度。「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絲綢之路是一條合作之路,友誼之路,共贏之路,它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為人類發展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