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尹志平和小說的差別太大了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尹志平和小說的差別太大了

  尹志平(1169~1251)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太和﹐祖籍河北滄州﹐宋時徙居萊州(今山東掖縣)。生於金大定九年(1169)。年幼時聰穎妙悟﹐讀書日記千餘言。年十四遇馬鈺﹐遽欲棄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機潛往。後被追還﹐鎖閉靜室。無何﹐復遁去。逃之再三﹐父始從之。初住昌邑(今屬山東)之西庵。可見尹志平入道之心堅不可摧。
  金明昌二年(1191)﹐參邱處機於棲霞(今屬山東)﹐遂執弟子禮。久之﹐盡得邱之「玄妙」。此後﹐又問《易》於郝大通﹐受菉法於王處一。於是道名四播﹐遠近尊禮﹐參道者不絕。繼住濰州(今山東濰坊市)之玉清觀﹐主盟齊東者二十年。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自乃蠻派使臣劉仲祿徵召邱處機﹐聞尹志平為邱處機之上足﹐乃假道濰州﹐偕同尹志平去萊州昊天觀見處機。對於邱處機之絕金、宋就元聘﹐起了讚畫的作用。
  第二年﹐隨邱處機北上燕京﹐西覲成吉思汗於大雪山﹐為邱處機十八隨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隨處機返燕京﹐居長春宮。當是時﹐全真道聲名遠播﹐四方尊禮者雲合。尹志平曰﹕「我無功德﹐敢與享此供奉乎!」乃退居德興(府治今河北涿鹿)之龍陽觀﹐尋隱煙霞觀。邱處機卒時遺命尹志平嗣教(或云遺命宋道安嗣教。待邱處機喪事終﹐宋道安以年老請尹志平代)﹐是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師。
  尹志平掌教後﹐元統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繼續發展。太宗四年(1232)﹐窩闊台南征還燕京﹐尹志平迎見於順天﹐帝令皇后代祀香於長春宮。太宗六年﹐皇后遣使勞問﹐賜道經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黃菉醮事。九月﹐達平陽(今山西臨汾)﹐命宋德方率眾編纂《大元玄都寶藏》﹐尹志平為之請旨並籌措經費。
  同年﹐為尊顯其祖師﹐又去陝西興復佑德、雲台二觀﹐太平、宗聖、太一、華清四宮﹐以翼祖庭。時陝右甫定﹐遺民猶有保柵未下者﹐聞師至﹐相先歸附﹐師為撫慰﹐皆按堵如故。太宗八年秋﹐奉旨試經雲中﹐度千人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經太行﹐山間群盜羅拜受教﹐悉為良民。出井兀歷趙魏齊魯﹐請命者皆謝遣﹐原野道路設香花﹐望塵迎拜者﹐日千萬計﹐貢物山積。
  以上所記﹐難免有所誇大﹐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時期﹐全真道的影響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觀碑》云﹕「長春真人應召之後﹐大闡門庭﹐室中之席不虛﹐戶外之屨常滿。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作大宗師﹐寵膺上命﹐簪裳接跡﹐宮觀相望﹐雖遐方遠裔﹐深山大澤﹐皆有其人。」
  太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屆七十﹐將教事付李志常﹐而歸隱於大房山之清和宮。定宗三年(1249)春﹐特旨賜清和演道玄德真人號﹐又賜金冠法服。憲宗元年(1251)春逝世。中統二年(1261)﹐詔贈清和妙道廣化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贈清和妙道廣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詠懷、遣興、唱和、勸戒等詩詞歌頌甚多﹐結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堅編輯《清和真人北遊語錄》四卷﹐為其平時與弟子講道之言論。其中多勉勵弟子忍讓謙恭、苦己利人、行善遠惡、積行累功之語。告誡弟子於教門興盛之際﹐尤須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無所作為。他認為聖人設教﹐是為誘人為善﹐修道者唯有積行累功﹐克己濟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為無多益而不為﹐見小惡為無甚傷而不去。」
  尹志平勤於誨人﹐嚴於律己。一生不慕榮利﹐甘居淡泊﹐連當時人所共慕之掌教職位﹐亦持謙讓態度。當邱處機居長春宮﹐四方請謁不絕之時﹐以無功德﹐不敢享此供奉為辭﹐而退隱於僻處﹔當邱處機逝世﹐遺命其繼任掌教時﹐則欲絕跡遠遁﹐只因眾人敦請﹐始勉從之﹔當掌教十一年後﹐又以年老為辭﹐請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隱居修煉。這在元代佛道二教「設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騶從甚都﹐前訶後殿﹐行人辟易﹐視都刺史、郡太守無辨」的時代﹐尤為難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