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荀彧PK諸葛亮

荀彧PK諸葛亮

  「PK」是英文「Player Killing」的縮寫,起源於網絡遊戲,流行於當下,意思是雙方進行比拚、對決,最後一人被殺死,只能有一人勝出。用這一時髦的詞彙來評點昔日的兩位頂級智謀人物,似乎有點不敬。不好意思,我接下來的點評似乎更為不敬。
  評點一:荀彧建議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昌(在曹操的勢力範圍內),搶佔政治上的優勢,然後「奉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制裁或消滅對手。曹操按此施行,官職得以迅速提升,影響得以日益擴大,勢力逐步強盛,征伐變得順理成章。曹操的這一優勢可謂得天獨厚,不僅當時的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張魯等地方實力派不具備,就是後來稱帝的劉備、孫權也不具有。而諸葛亮勸劉備登基做皇帝,以恢復漢朝江山為旗幟,收攬人心,鼓舞士氣。可惜劉漢失政已久,這一口號收效甚微。政治謀略PK,荀彧勝出。
  評點二:荀彧總結兩漢奪取天下的成功經驗在於深根固本,因此勸阻曹操攻打徐州而改經營兗州,把山東作為穩固的大後方,進可以取天下,退可以自保。於是曹操平定山東,攻佔豫、並、青、徐、幽等地,達到「十分天下有其八」。而諸葛亮為劉備獻策奪荊州,取益州,先三分天下,日後再奪取中原。北宋的何去非認為不在中原而西入巴蜀是選錯了根據地,蘇洵也說:「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安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可是向東無水軍與孫吳相拼,向北更無力與曹操抗衡,入川雖成偏安之勢,也算是相對容易的明智之舉。但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可見諸葛亮的先收荊、益,再從荊益分別出兵搶奪天下是不高明的。戰略PK,荀彧勝出。
  評點三:曹操與袁紹在官渡進入相持階段,兵少糧缺、人馬疲憊、處境危急的曹操想要退回許都,於是寫信給在許都留守的荀彧。荀彧回信說:「這是關係天下大勢的決戰時刻,誰後退誰就輸,扼守官渡,出奇制勝,斷然不要失去這機會。」於是曹操堅守不退,出奇計大敗袁紹,從根本上扭轉了北方的格局,從此夯實基礎,大展身手。而劉備入蜀,關羽從荊州出發攻打襄樊,東吳呂蒙襲取荊州,關羽敗亡,荊州歸入東吳。關羽失荊州,不是大意,而是必然。荊州是戰略要地,也是是非之地,北有曹魏大軍虎視,東有孫吳名將覬覦。關羽一旦率軍出征,少帶兵則前方不能取勝,多帶兵則造成後方空虛,荊州不被人智襲,則被人強攻,不丟於東吳,則丟於曹魏。檢視此役,諸葛亮於戰前無一謀劃,戰時無一舉措,戰後無一補救。蜀漢損兵、折將、失地,「跨有荊益」的構想從而破滅,開始從上升趨向滑落。轉捩點PK,荀彧勝出。
  評點四:曹操領兵遠征,荀彧留守。曹操的生死之交張邈與曹操的部下陳宮勾結呂布反叛,許多地方都紛紛響應。這時豫州刺史郭貢率領數萬兵馬來到城下,請見荀彧。大家都認為郭貢與呂布聯合,荀彧去了一定會有危險。荀彧認為郭貢要見自己是主意未定,見面遊說至少可以使其保持中立,否則就是把郭貢推向敵營。兩人會面,荀彧的鎮定從容讓郭貢帶兵離開,保全了曹操的老窩。而查諸史料諸葛亮無此方面的記載。膽略PK,諸葛亮缺席,荀彧勝出。
  評點五:袁紹佔據河北,名望極高,勢力強大,曹操深以為憂。荀彧為曹操分析雙方力量,認為曹操有度、謀、武、德四勝,而袁紹有此四敗,堅定了曹操對抗袁紹的信心。孔融表示異議,荀彧說:「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擒也。」後來事情的發展和荀彧的判斷竟絲毫不差,荀彧可謂料事如神。而諸葛亮出兵北伐,無論是面對夏侯琳這樣的膏粱子弟,還是面對張郃這樣的沙場宿將,雖然偶有小的戰鬥勝利,卻始終不能改變天下大勢。諸葛亮在料敵決勝方面,略顯平庸。識略PK,荀彧勝出。
  評點六:荀彧還在少年的時候善於品鑒人物的南陽何顒就覺得他很不一般,評說他是「王佐才也」。同樣是智謀超群的司馬懿曾評價荀彧:「吾自耳目所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而諸葛亮青年時就已經有「臥龍」的美譽。司馬懿雖然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可也說過這樣的話:「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旁人評論PK,荀彧勝出。
  荀彧和諸葛亮都是各自陣營中的首席文臣,諸葛亮的治國之術,治軍之才,收效當時,垂范百代;荀彧的謀劃之精,料事之準,超越前賢,後難為繼。但如果僅論謀略,說誰是三國時期的第一謀略高手,我認為那麼應該首推荀彧荀文若。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