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名揚海外的禪宗六祖惠能

名揚海外的禪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陽(定興縣)﹐其父行瑫於唐武德三年(620)被貶官流放至新州為民﹐寓於新州南夏盧村﹐後與朗傳奇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惠能誕生﹐開元元年(713)﹐圓寂於新興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六祖圓寂的國恩寺成了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名揚海內外。唐憲宗追諡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陳寅恪稱讚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國古代有這麼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這已夠傳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稱為大聖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識丁﹐是個文盲。這樣的奇人﹐開天闢地以來﹐全世界唯此一人!
  六祖惠能三歲喪父﹐家境貧困﹐遷居龍山山麓結捨打柴﹐靠賣柴養母﹐有一天﹐他負薪至筠城金臺寺前﹐聞有人誦經﹐便問此是何經?從何而來?誦經者告知惠能﹐此是《金剛經》﹐是從黃梅五祖弘忍大師處傳來。惠能聞經開悟﹐感悟佛法﹐從此對經便結下深深佛緣。二十四歲那年﹐他決定離開故鄉赴黃梅禮見五祖弘忍﹐入門求佛﹐以求從五祖弘忍處參學《金剛經》。
  惠能幾經艱辛跋涉於龍朔元年(661)到達湖北黃梅東山東禪寺﹐拜五祖弘忍和尚為師。弘忍見他﹐即問﹕「居士從何處來﹐欲求何物?」惠能說﹕「我是嶺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惠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我只來求佛﹐不求餘物」﹐惠能出語驚人﹐弘忍知來者不凡﹐根基深厚﹐智能過人﹐遂命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惠能因身材瘦小﹐腰繫一塊60多斤重的石塊增加體重﹐一腳一腳地踏碓舂米﹐在艱辛的勞動中「漸悟」佛性。惠能出家求佛﹐不同於其他出家人﹐因某種原因而入空門﹐然後在師父的傳教後才明佛法。惠能是先悟佛道﹐後入佛門。
  惠能在碓房踏碓八個月。有一天,弘忍為了考驗東禪寺七百人禪解的淺深﹐準備傳以衣缽﹐命各人作偈呈驗。當時﹐神秀上座為教授師﹐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惠能也作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見此偈﹐甚是驚異。弘忍覺得這示法之人﹐已經見性﹐不但道出了禪的本意﹐而且比神秀理解得更深更透﹐更「空」﹐更「無」﹐更加唯心﹐認為他是接法的理想人選。
  恐人損害惠能﹐親自至碓房暗示惠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堂。是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講《金剛經》﹐至「應無所往﹐而生其心」﹐惠能大悟。弘忍便傳頓教及衣缽﹐並對惠能說﹕「你為禪宗第六代祖﹐善自護持﹐廣度有情﹐流佈將來﹐無令斷絕。」即送他離寺往九江渡口﹐臨別又叮囑他南去暫作隱晦﹐待時行化。惠能遵照弘忍「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之機語﹐日夜兼程南返廣東﹐隱遁於四會、懷集的大山之中﹐與獵人和當地村民一起生活勞作﹐歷盡磨難﹐後在懷集冷坑上愛嶺龜嘴巖(後人稱六祖巖)棲身苦心修煉十六年之久。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士修持中﹐他身承六代祖師之位﹐韜光養晦﹐嚴謹修行﹐勤練禪法﹐脫離浮躁﹐「頓悟」佛性﹐等待禪機。
  儀鳳元年(676)正月八日﹐大唐盛世﹐時逢大運﹐教派爭端平息﹐出山弘法機緣俱足﹐四十歲的惠能即從懷集至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有二僧辯論風吹幡動﹐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惠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大家聽了為之驚詫。印宗法師契悟詢知是禪宗法嗣﹐即拜為師。集眾在法性寺內菩提樹下為惠能剃髮﹐請名德智光禪師等為他授具足戒。自此開闢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
  六祖惠能目不識丁﹐為後人留下驚世之作《六祖法寶壇經》。這是惠能去世後﹐其弟子將其法語言行整理成冊﹐編寫而成的﹐是中國唯一的佛教經書﹐也是佛教發源地印度以外唯一的佛教經書。成為研究中國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學史的歷史典籍。從唐朝至今﹐不少名人、文豪、學者畢生研究不絕。唐代的王維、柳宗元、劉禹錫﹐分別為六祖寫碑贊﹔當年一位偉人曾向身邊工作人員說了一段關於禪宗六祖的精闢論斷﹕惠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的創始人﹐亦是中國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響下﹐印度佛教至高無上的地位動搖了﹐甚至可以『呵佛罵祖』﹐他否定傳統偶像和陳規﹐勇於創新﹐並把外來的宗教中國化。
  佛教源於古印度﹐然後由海路和陸路分別傳入中國﹐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兩支﹐在中國生息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在南朝梁武帝時期﹐由西竺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從廣州西來初地登岸﹐在華林寺把佛法傳給中國的慧可﹐代代相傳到惠能後﹐佛教的禪宗得到發揚光大。禪宗大師惠能的基本思想是「明心見性」﹐認為人們不必拋棄現實生活去進行修煉﹐因而把當時的貴族佛教改造為普羅大眾的佛教。他還大膽地把古印度佛教的儀規、佛理、佛性和修行方式與中國傳統的心性說、忠孝忍讓倫理道德相糅合﹐把貴族式的靜坐安心的禪法轉換為向「運水搬柴」世間俗事去做的世俗化的頓悟法。他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即心是佛﹐佛性人人皆有」﹐「直指人心」﹐「佛在我心﹐淨心自悟﹐見性成佛」。六祖大師特別指出﹕「佛在心中﹐悟時眾生是佛﹐迷時佛是眾生。」所以﹐求佛參禪時﹐無處﹐無在﹐「吃、住、坐、臥都是禪師﹐無處不是禪﹐處處都是禪﹐修禪﹐學禪不拘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你心中念佛﹐學佛﹐行佛﹐你就是佛﹐心中有佛就能成佛。」
  《壇經》記載﹐五祖在傳位給惠能時說﹕「昔日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傳﹐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古之佛傳﹐惟傳本體﹐師今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五祖還說﹕「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此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從五祖傳位給惠能的囑托中﹐清楚反映了達摩以前是傳佛心印﹐但達摩初來中國時﹐很多人不了解﹐所以要用衣缽作祖位聖物的象徵﹐從達摩把衣缽傳給慧可(二祖)至僧燦(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惠能(六祖)的歷次接法﹐均發生不少不盡佛意的事端。因此﹐五祖特別強調惠能今後傳位不要再傳容易引起爭端的信物「衣缽」。而是要傳心﹐以心傳心﹐心心相印﹐誰能自悟自解佛法的都為佛。六祖惠能按五祖的旨意﹐只傳心印﹐不傳衣缽﹐避免了為接法產生不必要的事端﹐結果使得佛禪光大於世。唐朝惠能至今﹐只有六祖再沒有七祖八祖… …。雖然表面上好像祖位失傳﹐但實際上佛法代代相傳從不間斷﹐相反佛法興盛﹐惠能所弘發的禪學理論﹐使禪宗「西傳」﹐信徒「東往」﹐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東南亞各國、日本、斯里蘭卡和北美、歐洲大陸﹐至今仍有眾多信徒。
  六祖一生精深持戒﹐苦修佛道﹐法施有間﹐德惠神州。他對生死﹐了悟自如。參透未生時﹐誰是我?已生時﹐我是誰?人生難得﹐佛法難求﹐他深知將要圓滿人生﹐所以在他將要謝世之時﹐葉落歸根四報恩﹐即報父母恩、報師父恩、報國家恩、報眾生恩。延和元年(712)七月﹐惠能命門人回新興國恩寺建報恩塔﹐次年夏末落成。開元元年(713)七月初八﹐惠能帶領門下回到新興國恩寺﹐同年八月初三晚上子時﹐囑托一切後事﹐像平常參禪入定一樣安祥圓寂於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惠能圓寂後﹐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廣東韶關)曹溪﹐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靈照塔中。時過1290多年﹐六祖肉身法像仍完好地留在世間﹐是為中國最圓滿、最珍貴的肉身高僧法體。
  唐玄宗開元二年即730年﹐在河南滑臺(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