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許攸與曹操的口水官司

許攸與曹操的口水官司

  許攸此人,《三國誌》並沒有單獨立傳。曹操手下一般文臣武將,俱有傳記。就連那個作為曹操替身接待匈奴使者的崔琰,雖然除了儀表不凡外並無彪炳史冊的事跡,《三國誌》也立有《崔琰傳》。想必是許攸為曹氏服務時間太短,從許攸官渡投曹,到冀州被殺,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史料不夠成傳。《三國誌》在曹操的傳記中對許攸的記述也是頗為簡略,所知只是許攸曾參與廢靈帝而改立新君的陰謀,事不成後跟隨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因家屬犯法被收押而轉投曹操,為曹操獻計奇襲烏巢,使曹操大獲全勝。後曹操圍冀州而久攻不下,許攸出計決漳河水而灌,使冀州城破,袁氏終滅。冀州城破後,許攸因言獲罪被殺。僅此而已。
  有關許攸之死,《三國誌》更是吝惜筆墨。只說是冀州城破曹操與眾人入城之時,許攸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曹操先是將許攸收押,最後將其殺死。《三國誌魏書.崔琰傳》對這一過程記述只用了八個字,「人有白者,遂見收之」。這看起來像是曹操與許攸這一對冤家打了一場口水官司。然而這一場官司疑點頗多,讓人有如墜五里霧之感。
  一是,以許攸大功因一言而招殺身之禍,總讓人覺得突兀。許攸的大功毋庸贅言。官渡一役是三國歷史的最為關鍵之戰。當時曹操以七萬之眾對袁紹七十萬大軍在官渡相持,自然處於下風,而且糧草斷絕難以持久。一籌莫展之際,許攸自己來投。這對曹操來說無疑是天下掉下個大餡餅,曹操襪子都來不及穿赤著腳就跑出來,見到許攸像個傻小子一樣撫掌大笑,應在情理之中。許攸投曹後,為曹操出的奇襲烏巢之計,確是扭轉戰局的關鍵,使曹操一招制勝。官渡勝後,曹操圍攻袁氏老巢冀州,許攸決漳河灌城之計,最後奠定曹操勝局。許攸的兩個計策都點了袁紹的死穴,正是得益於此兩計,曹操最終戰勝袁紹,從而統一了中原,成就了曹氏霸業。這樣一個有大功之人,曹操剛剛還奉若神明,言聽計從,一入城就將其收而殺之,多少於理不合。曹操雖不是什麼厚道之人,但輕殺有功之臣,多少有點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之嫌,還真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訓,以後誰還敢來投奔,作為政治家的曹操不會不顧忌這一點。
  二是,許攸與曹操是發小,《三國誌》也說許攸「少與袁紹及太祖(曹操)善」。發小一詞,是北京地方的方言,即兒時的夥伴,多半來源清代京城市民的俚語。滿人幼時黃發垂髫,到入啟蒙讀書的年齡,也就是八九歲的時候,才剃髮結辮。這樣說來,許攸與曹操還真是一起穿開襠褲長大的好友。許攸年輕時參與廢漢靈帝的陰謀,曾經邀約曹操加入,由此看兩人關係一直不錯。從許攸少時就與袁紹、曹操友善來看,許攸也應是世家子弟。四世三公的袁紹,以及身為大宦官曹騰之孫的曹操,俱是當時京城炙手可熱的青年領袖,不會跟一個稽稽無名的窮小子一起玩。
  許攸公子哥的脾氣正來自他的出身,傲慢無禮,玩世不恭,可能還有口無遮攔的毛病。作為發小的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許攸的這些毛病。因為入冀州城的無心之語,即使這句話再輕慢再無禮,就將許攸殺了,不合常理。殺許攸會給人留下不念舊情的惡名,會使故舊寒心,這一點曹操自然會有所考慮。曹操對陳宮,雖然陳宮後來投奔呂布,成為敵對陣營的人,但曹操還是念及陳宮當年在中牟縣捉放曹,拋棄官職跟隨自己逃亡的經歷,在徐州呂布兵敗陳宮被俘後,曹操還是百般挽留,極為動情,只是陳宮只求速死,曹操才准予賜死,陳宮死前曹操還承諾善待老人撫養遺孤。由此看來,曹操也不是不念一點舊情的人。
  三是,曹操因一言殺許攸,像是一時氣憤,這也不是曹操的為人。曹操一世奸雄,不會容不下這麼一句看似玩笑的話。就在殺許攸的同時,曹操還收納了陳琳作為幕僚。陳琳就是那個為袁紹起草討曹檄文的河北名士。陳琳的檄文可不是一句玩笑話那麼簡單,在他的檄文中把曹操祖宗三代都罵遍了。曹操見到陳琳時,對陳琳「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解釋一笑置之,而且收入帳下。曹操最惡毒的謾罵都能接受,還容不下一句輕慢的玩笑話?在聽到有人告發許攸後,曹操即將許攸收押並殺之,情節也不盡合理。一則,《三國誌》沒說誰告的密,只說「人有白者」,這個告密者應該不是一般人,既能接近曹操,而且能一句話就說到曹操心裡去;二則,在聽到告密後,曹操有沒有調查證實,一般來說曹操應該做一番調查研究的,或者找旁證,或者直接問許攸,這些都沒說;三則,曹操以什麼罪名將許攸收押,又以什麼罪名將其處死,《三國誌》也沒說。曹操身為丞相,又是極講究法理之人,一定會給許攸定個罪名,總不會給許攸定「口無遮攔」之罪;四則,曹操是將許攸先收押再處死,在收押和處死中應該有空檔期,看來曹操不是一時激憤,處死許攸應該是曹操經過一番考慮的。
  許攸之死,疑點頗多,不好理解。不只是講古齋覺得疑惑,連羅貫中也覺得不解。所以,《三國演義》對許攸之死進行了不同於《三國誌》的設計。羅貫中沒讓曹操直接殺許攸,而是讓曹操手下許褚承擔了責任。說的是,許攸自立功後,傲慢輕視眾人,而且對曹操也不斷有輕慢之舉,經常直呼曹操小字「阿瞞」,眾將無不側目。待入冀州城時,許攸確也說過沒有我許攸你曹操進不得此門的話。曹操手下武將許褚聽了此言,一時激憤將許攸頭顱斬下,報與曹操。曹操說:「許攸與吾舊交,故相戲耳。於是,深責許褚,令厚葬攸」。
  羅貫中用心何其良苦,做了這番精巧的演義。這個演義的高明之處在於解決了上述的所有疑點,使故事看起來更合理自然。但是,將兇手的罪名安在許褚頭上,仍然很難說的通。許褚是曹操愛將,在典韋死後,許褚實際上就是曹操的侍衛長。許褚雖然一介武夫,卻也是乖巧聽話的人。如果沒有曹操的指令,許褚不會隨便殺人,更不會殺許攸這樣一個重要人物。許褚殺許攸只有兩種情況,一是曹操有心殺許攸,但不好自己下手,又苦於找不到罪名,就私下授意信得過的許褚,讓許褚尋機殺之,聽話的許褚自然照辦;二是許褚雖然看上去是個粗人,但內心確是伶俐乖巧,早看出曹操心思,為替主子分憂,許褚主動承擔責任。這兩種情況,還是把兇手之名暗指曹操。羅貫中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寫道,在曹操見到許攸頭顱之後,雖覺惋惜,但也只是「深責許褚」,既沒把許褚打幾十軍仗,也沒罰俸降職,所謂深責,也就是責備了幾句。武將擅殺謀臣,而且是有功之臣,這麼輕描淡寫的處理,也不合常規。
  《三國演義》奉行尊劉抑曹,應該不會是有意為曹操開脫,羅貫中也沒必要這麼做。相反地羅貫中為了突出曹操奸雄本色,對曹操嗜殺的本性大書特書。實際上,作為封建帝王的曹操,一生殺人如麻,不只是對敵對陣營毫不留情,就是對自己陣營的人也殺戮無數。翻檢曹操對臣下的殺人記錄,殺許攸怎麼看都是一個特例。
  作為政治人物的曹操,殺人既不為情,也不為財,所殺莫不有其政治的目的。曹操所殺之人,有三類。一是朝廷舊臣,如董承、伏完,此二人都是國舅。對此,曹操決不留情。其根本目的就是加強對漢獻帝的控制,維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格局;二是文臣謀士,如孔融、荀彧、崔琰、楊修之流,許攸當屬此列。殺孔融、楊修,最根本的原因是孔、楊二人站錯了隊。在曹丕、曹植的奪嫡之爭中,孔融和楊修站到了曹植一面。歷來站錯隊是極端危險的。而荀彧和崔琰的死,最本質的原因是與曹操政見不合。他們反對曹操稱帝,雖然曹操本人並無意當皇上,但讓兒子曹丕當皇上確是曹操的政治安排。荀彧和崔琰既然反對曹操稱帝,當然更會抵制曹丕當皇帝。這樣,荀彧和崔琰就沒有生的希望了;三是身邊小人物,如呂伯奢、王垕、貼身侍衛等人。殺呂伯奢一家,說是誤殺,也不盡然。曹操和陳宮殺呂氏家人,確屬不意之舉。但曹操手刃呂伯奢本人,卻是有意而為。其目的,曹操說是擔心呂老頭看到家人盡喪而痛不欲生,不如一刀了斷,其實曹操是怕老頭向朝廷告發,暴露自己行蹤。殺軍需官王垕,是借王垕之頭以解軍士之憤。殺貼身侍衛,曹操說是夢中殺人,實際上是以告世人自己近身不得,否則性命堪憂,以絕身邊人暗中行刺。看來,曹操還真不是漫無目的殺人,都還殺的有些理由,不管這理由是否正當。
  再者,曹操殺人總還給定個罪名。當然,有的人不需定罪名,如呂伯奢等,只能自認倒霉,但一般情況下,是有罪名的。王垕的罪名是剋扣軍糧,雖然大斗換小斗是曹操本人的主意。孔融和楊修的死,不能定個站錯隊的罪名,這不像話。孔融的罪是不孝,這個罪名定的高明。別人不孝,受到鄰里譴責即可,你孔融不孝問題就大了,須知孔融是孔門嫡傳。孔融也是找死,說什麼兒女不必孝敬父母,因為父母生你本就是為了自己快樂,孔子之後說出此等狂悖之言,罪名就好定了。楊修也是自尋死路,瞎猜「雞肋」口令的含義,被定了個惑亂軍心的罪名。
  從曹操殺人的習慣看,許攸之死,既沒有罪名,又沒有目的緣由,的確有點蹊蹺。曹操與許攸的這場口水官司,史上既沒有詳述,講古齋只好按照自己好猜度古人的習慣,猜猜曹操的本意。
  首先,曹操要收服河北人心,許攸得死。歷來的政治家都會剿撫並舉,所謂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兩手都要硬。曹操攻下冀州,剿的一手基本完成,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撫。撫就是安撫人心。此時的河北,兩類人心要安撫。一是袁氏官僚集團的人心,一是河北民眾的人心。為了安撫人心,曹操作了許多事情。一者大張旗鼓祭奠袁紹,到袁紹墓前隆重灑掃。二者將袁紹寡媳甄氏許配曹丕。三者收編陳琳等河北舊臣,以示寬大胸懷。但是,這些還不夠,還要再找個替罪羊,再找人借顆腦袋一用。曹操想到了許攸。當時的許攸可以說是河北士民的死敵。一是許攸的背叛直接導致了袁紹的失敗,袁紹殘餘勢力自然把官渡之敗的帳記在許攸頭上。二是,冀州城破,大水漫城,估計是屍橫遍野餓殍滿地,河北百姓自然也記恨許攸決漳河灌城的妙計。同時,許攸回冀州,展開了一系列復仇行動,對收押殺害家人的舊仇睚眥必報,樹敵無數。可以想像,當時的河北士民對許攸莫不咬牙切齒。借許攸之頭平復河北人心,是最好的選擇。以降將之頭收服人心的,不只是曹操。劉備打下長沙以後,諸葛亮一意要將殺死韓玄主動獻城的魏延處死,說是因為魏延有反骨,其實真實的原因不外是為收服黃忠等韓玄舊將人心。看來曹操與諸葛亮也是英雄之見略同。
  其次,曹操處死許攸,也是為了安撫眾將之心。在整個袁曹之戰中,許攸無疑是關鍵人物,許攸倒向誰邊,誰的勝算就會大些。而以許攸的為人和個性是斷不會低調的,必是驕矜自誇,目中無人。以許攸能當著曹操的面就直呼「阿瞞」的行徑,對其他人罵罵咧咧估計也是常事。曹操帳下一班謀士,雖心有不快,倒不會拳腳相加。而那些帶兵的武將就不會那麼有涵養了,必是摩拳擦掌。尤其不應該的是,許攸把少時與曹操一起在京城做的那些雞鳴狗盜的醜事掛在嘴邊,曹操本人可能一笑置之,而那些與曹操出生入死的弟兄們,肯定是義憤填膺。估計是許攸與曹操手下眾文武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眾將紛紛表示有我無他,有他無我,弄得曹操非要有個態度不可了。
  這樣說來,曹操殺許攸好像是被逼,無可奈何之舉。以曹操雄強個性,應該不是那種屈服壓力的人。如果不是曹操自己有意,別人是不會逼著曹操殺許攸的。《三國誌魏書 杜襲傳》記載,曹操一次執意要殺許攸,杜襲力勸,曹操才悻悻作罷。按《杜襲傳》記載,曹操此次欲殺許攸的原因是許攸「擁部曲,不附太祖(曹操)而有慢言」。這裡也說許攸有慢言,但根本的是許攸擁兵自重,而且不歸附曹操,不聽指揮。也就是說有了不臣之心,這就是原則性的問題了。一個帳下的謀士應該無權擁兵,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官渡之戰後,因功大曹操賜予許攸將軍之職。許攸是不是真有二心不說,但肯定不是個聽話的人,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在杜襲等人的勸諫下,曹操此次沒能殺許攸,而入冀州時的那句荒唐話,許攸還是撞到了曹操槍口上。這次相信再沒人替他說好話了。
  許攸死了。不管真實的原因是什麼,總歸是因為那句不該說的話。仔細想來,講古齋覺得慶幸。像講古齋這樣閒話連篇又口無遮攔的人,沒有生在古代,不必每天醒來都要摸摸自己吃飯的傢伙還在不在,真是幸福安逸得很。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