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諸葛亮的方略發展路線篇

諸葛亮的方略發展路線篇

  東漢末年朝政極度腐敗,階級矛盾嚴重,農民被剝刻到極點,發起了大規模的起義,而統治階級的內部鬥爭也非常激烈。在當時的背景,以劉協為代表的漢室政權已經失去民心,同時中央集權也完全旁落,僅存一點名義效應,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令的就是這些地主階級,當然這個階級才是當時的社會力量,百姓起義的成果被豪強集團蠶食了,造成勢力割據後,百姓再也無法聚集大規模的軍事力量,繼而被軍閥剝刻的只會更為嚴峻,為亂者十戶有八,百姓更因勢力集團之間的爭鬥慘遭屠戮。
  「苟全性命於亂世」,諸葛亮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百姓顛沛流離的生活自小看在眼裡,所幸早年避亂在安靜的荊州,得以潛心修學,後滿腹經綸,在荊州小有名氣,與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司馬徽可以說忘年交,與荊州最高行政長官劉表、撐軍政大權的蔡家、蒯家沾親帶故,馬家也是當時的大族,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可見民間也有名氣。以諸葛亮在荊州的人脈關係,謀職輕而易舉,不過他選擇了隱居,以「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修身,與龐、黃、水鏡等隱士來往密切,生活很是愜意,還可以潛心修學著書(士族子弟的共同愛好)。但自比管樂,歎息痛恨於桓靈,以及他的民本思想,表明了他心存「駁亂趨治、救民興國」的理想。
  能洞察天下時局的諸葛亮,所匡輔的君主,理念必當一致。曹操是曾經屠過城的霸權主義者,實有暴君傾向,得天下未來真能安嗎?顯然與諸葛亮的理念相背離。孫權的治世理念非常落後,非明君(民亂多可以足見其政治觀念的昏暗)。只有劉備的仁義待民和匡撫漢室的志向,與諸葛亮的理念一致,如其能得天下,何償不是蒼生之福。實際上此漢室非彼漢室,諸葛亮的思想並不保守,天下需要的是帶來新生力的漢室政權,而不是那個已經腐敗消亡的漢室政權。其時百姓的要求很簡單,有穩定的社會環境,然後能保護他們的利益,便是好政權。劉備三顧茅廬,咨以當世之事,很顯然諸葛亮被他的赤誠和堅毅所打動,由是感激,遂追隨出山,儘管闖蕩了大半輩子的劉備仍無立足之地,兵不過數千(而後一年吸收荊州私募游戶為兵,在劉表眼皮底下擴兵接近兩萬,其中精甲水兵1萬)。此時諸葛亮27歲,風華正茂。
  諸葛亮出山時天下兼併得差不多了,曹操抑其謀略,以弱擊強定中原,大有吞併天下之勢;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得江東士族勢力的支持,憑其國險足保,這兩者都是劉備無法爭和不可圖,那麼天下就剩下荊益兩州。荊州是四戰之地,東吳對荊州也早已垂涎三尺,然連年發兵江夏未得。曹魏北方已定,對南方虎視眈眈,隨時發兵吞併荊州和益州,面對這樣的情形,劉備哪有什麼資本能與他們相爭?諸葛亮是個唯物主義者,唯抑人謀,他用他的戰略遠見和洞察力,分析了荊益兩州的利害關係,根據劉備的情況,制定了定國的基本路線:
  第一步驟:荊州其主不可守,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有信心荊州可以資劉備?
  首先得人和。劉備待在荊州多年,很得人心,其中包括士族和百姓,後來確實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劉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
  其二得地利。諸葛亮熟悉荊州內部勢力集團的分佈、結構及其關係,事實上後來表劉琦刺史,又征四郡,劉備集團執行得都非常順暢。另外諸葛亮還為劉備謀得一個很靚的底牌,劉琦公子向來敬重諸葛亮(亮比他小八歲),向其求安身術,諸葛亮可謂一計多成,不但劉琦安全了,順便為劉備取得籌碼,劉備即得劉琦兵,又得劉琦的招牌,劉備在荊州立足可以名正言順。
  其三可以說是等待天時。如果曹操此時沒南下,劉備便擁有奪取荊州的最硬資本,劉琮集團不及長子劉琦有名望,也不及劉備集團有魄力和得民心;東吳的也難混進來,人家那是劉家內部矛盾內部解決,只要做好江夏等關口處的防禦便可。不過曹操突然南下(曹操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略規劃,是倉促南下的),攪混了荊州,劉表此時也亡,諸葛亮勸劉備「攻劉琮,荊州可有」,劉備「心有不忍」放棄了,從此事來看,說諸葛亮不冒險是不對的。孫劉兩家聯合抗曹勢在必行,兩集團雙贏,豈有不為,只是孫權底氣不足,諸葛亮激了一下就拍案。
  第二步驟:立足荊州後,荊州是用兵之地,但劉備集團還需擁有立國資本,這個立國之地就是險塞益州。對益州的爭奪,東吳隔著荊州的劉備集團,斷是染指不了。益州北部有張魯,可阻曹操,那麼取益州的障礙也就只有劉璋集團。
  諸葛亮分析到,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益州偏地,但沃野千里,又不像其它四戰之地那樣有大的破壞,本來應該是個較安定的地方,可偏偏劉璋闇弱,沒治理好(劉表治荊就比較好,無耐處於四戰之地才無防守之力),與天下的弊病一個樣。內部勢力集團矛盾重重,激流暗湧,歷來就時不時的發動戰爭。豪強更是目無法紀,萬分囂張,欺凌弱小,百姓為亂十戶有八,階級矛盾很重。然後劉璋對豪強也沒辦法,為得到他們支持,任之忍之,所謂「不知存恤」,於是就令一些有識之士有怨念,有的得不到重用,有的被欺,心裡都想著棄劉障,呼喚明君。諸葛亮指的出的這些矛盾,後來果然浮出水面。劉備立足荊州後,明君不就正在眼前麼,「帝室之胄,信義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而且現在又有足夠的實力,張松、法正便主動獻策來了,劉備最終反客為主,取下益州。
  第三步驟:「若跨有荊、益… …」,諸葛亮是用「若」字,也就是說並不能百分百的能保證實現,計劃的實現是要抑人謀,盡人事,但也不能否定多算多勝,少算有勝的定律。反觀回去,諸葛亮雖然對荊益目標明確,形勢分析也非常精準,但也要賴於人的主觀努力,為實現這個目標,克服一切變數。
  劉備集團跨荊益後,諸葛亮緊接提出的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政略,這些都是根據劉備集團內部和外部,提出來的方針,此階段的方針政策是休養生息,發展國力,而不是拓展疆域什麼的。諸葛亮行政雷厲風行,富國強兵強民的手段是很強憾的,休養生息不需要很長時間。看劉備年年征戰,後軍事遭重創,諸葛亮在穩定政權的同時,還能提供源源不斷兵馬糧草也可以證明。如果能夠整合一切內部和外部資源,國力是能夠達到質與量的飛越,特別是質的方面。對內部為「修」,對外的少數民族採取「和」和「撫」,對東吳是「結好」。前面的三個方針,諸葛亮在後來的執行都出色的完成了。
  我們來看對孫權的這個「結」字方針,其時是對吳採取不對立的方針,「好」是盡量處理好之間的關係,避免產生衝突,總的來說不是與東吳聯合共謀曹魏(失去荊州後諸葛亮才與東吳立下盟約,以成掎角之勢)。從這一步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風險意識,劉備集團在跨荊益後,是要主動討好孫權,消除他的顧忌。
  第四步驟:準備就緒,等待天時,荊益兩州「雙鉗」北伐。所謂就緒就是劉備集團能夠在第三步的強國政策順利進行後,也就是內部足夠強大(含夷越),外部足夠和諧(諸戎和東吳),施德政能夠取得天下民心,然後進行全面的軍事規劃,見機北伐,擊破曹魏主力,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總體來看,隆中對實現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比如曹魏民叛不在少數,機會可以把握也可以創造,但前提是後方要過硬,諸葛亮在《治亂》裡說到「先理強,後理弱;先理近,後理遠;先理內,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的治亂哲理。總之,拓展疆域和內修政理是立國的左右手,兩者需要協同才能發揮巨大效應。
  然而,劉備集團執行第三步發生的兩處偏離:
   1、冒然拓展。有觀點說關羽北伐是為了讓益州休養生息,因為剛經歷漢中之戰的大消耗,怕被曹魏騷擾,私以為太牽強了,益州經歷夷陵之敗後,形勢更為嚴峻,北有曹魏,東有剛敵對的東吳,南有夷叛,內有不安分子,怎麼不見需要另外策應,諸葛亮直接就「閉關休士,務農耕殖」,劉備的發喪只為三天,難關就渡過了。另一種觀點是,劉備給了關羽假節鋮,關羽策應劉備,左拳出再右拳出的對應北伐,劉備7月打完漢中留下魏延就回成都了,一點要北伐的意圖都沒有,正是生息之時,所以這完全是關羽自發行為。關羽8月北伐,直至12月失荊州時,劉備最後有返回漢中,估計是得到關羽北伐的消息,想減輕關羽的壓力,卻不料關羽那邊已敗,荊州已失。
   2、取得漢中勝利後,普遍存在驕狂之氣,特別是關羽不但沒主動討好孫權,還不斷的造成對孫權的壓力,硬是把孫權從東線拉回荊州對付他,以至沒有解決東顧之憂便冒然北伐。而他關羽也沒有處理好內部政治關係,缺乏凝聚力,造成內部背叛。關羽是一名驍勇的大將,打仗有勇有謀,硬件上還加固了城池以提高防禦力,他可以符合隆中對「上將」的要求,但不具備帥才的素質,也不具備作為一方最高行政長官的能力,以致出現大漏洞,讓敵有機可乘。
  隆中對最終沒有完成,在於人為執行上的偏離,這也是中央集團對荊州行政長官的把控上,有點力不從心,一失足成千古恨。失荊州後,諸葛亮對戰略作了調整,為實現這個目標,把個人的主觀努力發揮到了極致,只可惜已不得天時,陳壽曰:「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但是他的治世理念一直貫穿始末。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