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曾國藩的種種矛盾

曾國藩的種種矛盾

  曾國藩身上確實有很多矛盾之處。
  第一個矛盾是既笨拙又精明。他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前後考了七次﹐到二十三歲才考上秀才﹐而且還是個倒數第二名。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國藩﹐屢屢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學生李鴻章也當面說過他太「儒緩」。曾國藩自己也說自己讀書做事﹐反應速度都很慢﹕「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沉吟數時不能了。」但另一方面﹐曾國藩又是個極為「精明」的人。他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以超人之膽識創立湘軍﹐又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極為正確的平定太平軍戰略。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剿滅太平軍之後﹐功名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他卻在大盛之中察覺大衰的先機﹐毅然裁撤自己的權力之本湘軍。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
  第二個矛盾是真誠與虛偽。曾國藩平生以誠自命﹐自稱凡事都本著真誠的原則來處理。確實﹐在許多情況下﹐他做事「情願人佔我的便益﹐斷不肯我佔人的便益」。他說﹕「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左宗棠在瑜亮情緒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國藩﹐始於挖苦打擊終則以怨報德﹐曾國藩卻終生未還一手。
  但是關於他的「虛偽」﹐也有許多證據。他的謀士趙烈文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咸豐九年﹐有一個神秘人物帶著數名隨從出現在桐城﹐他自稱是來自北京訪察各地軍務的大員﹐行動故作詭秘﹐說話神神叨叨﹐有大員對他施以君臣之禮﹐他也公然接受。他以黃紙為詔﹐命一知縣送達曾國藩大營。曾國藩洞徹「不生不滅」法的妙處﹐不想因此「興起大獄」﹐將此信放在一邊﹐「置之不問亦不究」。此人見訛詐曾國藩不成﹐轉而「傳詔」於湖廣總督官文﹐官文執其人審問﹐「不得實﹐亦未深究」﹐此人「後遂不知下落。」
  晚年曾國藩也像其他老猾官僚一樣﹐熟練運用官場之「展」字訣﹐將許多棘手之事一拖了之。因為糧餉問題﹐地方財政上出現許多虧空﹐曾國藩拈用「展」字﹐來一個「累年相承」﹐今年拖明年﹐明年拖後年﹐最後不了了之。有時他還以此訣授之屬下﹐比如他在致萬啟琛的一封信中說﹕「累年相承舊債﹐列入虧空項下﹐以一『展』字了之﹐此官場中之秘訣也。」。
  第三個矛盾是清廉與污濁。曾國藩可以稱得上是清官﹐他的「清」貨真價實﹐問心無愧。在現存資料中﹐我們找不到曾國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裝入自己腰包的記錄。他終生生活儉樸﹐「夜飯不葷」。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襪仍由夫人及兒媳女兒製作。及至身後﹐他只剩下兩萬兩存銀﹐在晚清時代確實算得上相當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國藩也極力遵守官場明規則和潛規則﹐外出視察時天天拜客﹐日日戲酒﹐所作所為﹐與一般官僚並無二致。每年給京官們致送炭敬﹐出京時給京官們送了一萬四千兩的別敬。甚至為了報銷﹐還給戶部送過八萬兩「部費」。為了支撐這些開支﹐他在自己的財政司中建有一個「小金庫」。鹽運司送的「緝私經費」﹐上海海關、淮北海關等幾個海關送的「公費」﹐就是曾國藩這個「小金庫」的來源。
  第四個矛盾則是無神論與迷信。曾國藩多次說﹕「餘生平不信鬼神怪異之說。」「余平日最不信風水。」但是更多的文字和記載﹐卻證明他是一個相當「迷信」的人。他一生進行過大量「迷信活動」。幾乎實踐過所有迷信種類﹐他精通相面之術﹐有過大量相面實踐。他會算卦﹐經常自己占卜吉凶。他相信託夢﹐相信扶乩﹐他信關公﹐他禳過災。至於曾國藩言之鑿鑿的「不信風水」﹐其中更大有曲折。
  曾國藩身上的種種矛盾﹐也導致對他的判斷和評價歧義紛呈。有人說他是民族敗類、罪魁禍首﹐有人說他是內聖外王的絕頂聖人﹐更多人認為他是一個老奸巨猾、一切為了陞官的官僚。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