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論蜀漢人才缺乏的原因

論蜀漢人才缺乏的原因

  近些年來,三國用人政策的研究不斷深入,許多問題已趨於定論。然而,對三國人才多寡的原因卻眾說紛紜,尤其是蜀國人才缺乏的原因,至今尚無定論。本文將通過對主、客觀條件的分析來說明蜀缺乏人才的原因。
  其實,取得人才和使用人才既有相互關聯的一面,又有不相關聯的一面,三國時期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袁紹與劉表在用人上都很不得力,他們不但不能對佔有的人才合理使用,反而使一些不善於迎合自己心意的人才遭到壓抑甚至摧殘。袁紹之殺田豐,逼反許故,劉表之囚韓篙就是明證。
  與此相反,劉備則以廣納賢才,思賢若渴而聞名。他自初起兵時就很敬重人才,用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與趙云「同床眠臥」。因此劉備在當時很得人心。他任平原相時,郡民劉平企圖派刺客殺害他,刺客不但沒有害他,反而將此事密告劉備,自己卻不惜因此而逃離本地。劉備當時不僅在一般人心目中有威望,即在名士眼中亦有一定地位。
  孔融在被黃巾軍圍困在許昌時,曾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詫異地說:「孔北海(孔融當時為北海相)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備能禮賢下士,他通過三顧茅廬而得到諸葛亮,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而且劉備又是個有雄心大志的人。曹操的謀臣程昱很早就看出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郭嘉也認為劉備終不為人下;曹操亦很欣賞劉備的才能,在一次和劉備的談話中,他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袁紹字)之徒,不足數也。」可見,劉備在重視人才上,在個人才具上都勝過袁紹、劉表,在當時亦有一定聲望。
  儘管如此,劉備在入荊州之前,謀士也僅有孫乾、簡雍等幾個平庸之輩,武將亦僅關羽、張飛、趙雲諸人而已。這種人才構成與袁紹和劉表是不能相比的,至於同曹操和孫氏(孫堅、孫策、孫權)父子比,則更是望塵莫及了。由此可見,取得人才和使用人才並不完全一致,蜀漢後來缺乏人才,追其歷史的客觀原因即在於此。
  首先,家世門第對取得人才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東漢末,門閥制度雖未完全形成,但大族勢力已根深蒂固,大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有相當強的實力。政治上出現累世公卿的局面;經濟上「奴脾千群,徒附萬計」;「田畝連於方國」。這些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族在社會上的影響,袁紹之所以能夠取得眾多人才與此是分不開的。
  袁紹是汝南大族,袁家「四世三公」,他的家世給他在社會上帶來重大影響。由於袁氏當時勢傾天下,這種勢力使袁紹成為賓客所歸的人物,許多傑出的謀士投至袁紹魔下。當時袁紹手下不僅聚集了田豐、沮授等重要謀士,而且,荀彧、郭嘉等第一流人才亦都列於他的集團。雖然人才濟濟,然而袁紹在用人和個人才具上,卻是個平庸之輩,不能與劉備相匹敵。
  郭嘉認為,袁紹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湯楊阜說:「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 …終不能成大業。」荀彧亦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袁紹的才能如此低下,他手下的人才卻那樣多,有些人甚至至死也不肯背棄他,如田豐、沮授、審配等皆如此。這雖然與東漢末年牢固的封建君臣關係有關,但與袁紹的家世也不無關係。袁紹強盛的家世使當時逐漸強大起來的曹操也不得不對他有所忌憚。曹操在把漢獻帝迎至許都後,自封為大將軍,袁紹不服,他不得已而以大將軍讓於袁紹。袁紹因其家世而發展成為強大的勢力,震懾於其它軍事實力集團,這就是眾多人才歸之於袁紹的重要的原因。
  曹操雖然不是出身於門閥,但他的父親曹篙是東漢大宦官曹騰養子,曹篙憑藉曹騰的權勢,做到太尉的高官,也屬於三公之列。曹操手下人才不可勝數,除用人政策好外,他的家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劉備雖說是孝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是到了東漢末年,他的家世已完全衰落下去。劉備從小喪父,家庭無以為資,僅靠與母販履織席為業。他的家世根本不能與袁紹、曹操相提並論。因此,劉備縱有英雄之姿,而無袁、曹之權藉,… …望不隆,而士之歸也寡協。
  劉備的家世影響到他的聲望,從而也就影響到他對人才的吸引。他的家世也影響到他在仕途上的進展。當時袁紹、袁術、曹操皆受命於靈帝之末,呂布、劉表亦拜爵王廷而出者,唯劉備未受命也。這也極大地限制了劉備勢力的擴展。劉備雖然起事並不晚,卻長期不得不寄人籬下,因人以興,始因公孫瓚,繼因陶謙… …,直到赤壁之戰前,仍寄居於荊州劉表。
  袁紹因其家世而使眾多人才流入自己集團,然而由於袁紹個人才能低下,使一些志士又背棄了他,可是當初那些人畢竟是因其家世投靠他的。設想袁紹任用田豐、沮授等人能像劉備任用諸葛亮那樣言聽計從,那麼誰又肯背棄他呢?反之,劉備若有袁紹那樣的家世,又怎能得不到人才呢?由此可見,蜀漢缺乏人才與劉備家世的寒微有極大關係。
  其次,當時宗族集團勢力的強大對取得人才也有很重要的關係。曹操和孫氏父子的起兵與他們勢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們的宗族。曹操的宗族子弟不但眾多,而且大都是能征慣戰之人,有些人完全可以擔任一方重鎮。曹操的從弟曹仁,聚集千餘人隨之起兵,從徵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屢立戰功。曹操曾感慨地稱讚他說:「將軍真天人也!」赤壁之戰後,他長期駐守荊州,擔當防務蜀將關羽的任務。他智勇雙全,關羽圍攻樊城,他進行了有效的防守。當關羽遭吳偷襲而敗退時,他卻不派兵追趕,以便使吳蜀自相殘殺,增加吳蜀間的矛盾,這與旋即接到的曹操指令精神一致,可見他並非僅是一介武夫,論謀略應在關羽之上。
  曹操的從弟曹洪、同族子曹休、曹真都在曹操初起兵時相跟隨,在曹操與各軍事實力集團角逐中原過程中,都立有許多戰功。夏侯氏與曹氏世代姻親,夏侯淵即在曹操初起時,就隨之南征北戰,戰功卓著,曹操攻打漢中後,曾留夏侯淵擔當守衛漢中的任務。
  孫氏父子也同曹操一樣,從孫堅起兵到孫權割據江東,都有眾多宗族子弟跟隨。孫堅初起兵時,他的幼弟孫靜即糾合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為保漳,至使眾咸附焉。孫策領兵時,孫靜又扶植孫策,為孫策奠定江東基業立了大功。孫貴是孫堅之侄,也跟隨孫堅起兵,後來又跟隨孫策,立有戰功。其他孫氏宗族子弟亦多為吳的立國建有功勞。
  無怪陳壽說:「宗子維城,詩人所稱,況此諸孫,或贊興初基,或鎮據邊睡,克堪厥任,不泰其榮者乎!」孫氏的外戚為孫氏江山的奠定建功立業也堪稱道。孫堅死後,孫策年僅十幾歲,他投靠舅舅吳景,吳景幫助他召募人馬,使孫氏軍威得以重振。後來,吳景又同孫策一道征戰於江東,為孫氏集團的割據江東立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曹氏、孫氏宗族對曹操和孫堅父子所起的股肚作用,發展和壯大了兩者的勢力,這一點對於他們爭奪人才亦產生重要作用。反之,劉備與他們相比則未免失之寡助。劉備不僅家世低微,而且缺乏宗親,他自起兵就無宗室子弟跟隨。東漢末年,由於軍事實力集團的長期鬥爭,中原喪亂,社會極不安定,北方戶籍陷於紊亂。前此的察舉、征辟制已難以進行。
  為此,靠官方一方選拔人才的辦法變為官、私互相選擇,即由君擇臣變為君臣互擇。周瑜在同魯肅的一次對話中援引東漢馬援答光武帝劉秀的話時說:「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都尋求大而可靠的勢力藉以存身,以求得到庇護,而勢力的發展和強大又主要依靠家世和宗族。
  曹操和孫氏父子都有眾多有才能的家族子弟拱衛,這就是他們之所以取得大量人才的又一重要原因。而劉備卻勢單力孤,兵微將寡,儘管當時有些人承認他是當世英雄,誰又肯去投靠他呢?另外,劉備入蜀前,在用人上並沒有失誤之處,他不但能夠三顧茅廬,而且把得到諸葛亮看作是猶魚得水,這一點不用說袁紹,就是曹操和孫權也難以做到。可是人才終不肯投向劉備,這就證明了劉備得不到人才是由於缺乏宗族的支持,因而也就難以發展他的勢力。
  再次,地理位置在東漢末中原喪亂的歷史條件下,對佔有人才亦有特殊意義。在研究現代人才流向時。學者們認為地理環境對吸引人才有重要作用,古代也是如此。三國中曹魏的人才最多,無疑與他佔據中原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當時北方固然長期陷入戰亂狀態,許多人才流向它方。但多數人仍留在北方,曹操以汝、穎地區人才為其集團的核心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當時荊州是個太平的處所,境內無事,所以關西、充、豫學士歸之者以千數。可是初據荊州的劉表不但不善於用人,他的才具也很差。賈詡說他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可見劉表據有一定人才,靠的是有利的地理位置。杜襲和繁欽的一段對話可以充分證實這一點,杜襲說:「吾所以與子俱來者,徒欲全身以待時耳,豈謂劉牧當為撥亂之主而規長者委身哉!」
  東漢末年的亂世來說,最好的避難之地莫過於江東。魯肅認為,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可依此地以觀時變。孫策也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因此,眾多北方人才流入江東。張昭、周瑜、魯肅、諸葛謹、呂蒙等都是北方人,他們都在東漢末避亂於江東,後來皆成為孫昊的股脆之臣,為孫吳的立國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在地利這一點上,劉備同曹操、劉表及孫氏集團相比未免可憐。他從起兵到赤壁之戰前,一直寄於他人籬下,先後依托於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和劉表,連一塊立足之地都沒有,他是在眾軍事實力集團的縫隙中游離而生存的。在東漢末喪亂之際,面臨那種艱難困境的劉備,縱使他再會用人,而誰又肯去投靠他呢?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魏、吳分割,荊州原有人才亦被瓜分,劉備只佔據了荊州一部分土地和一部分人才。不久,劉備據有益州,益州地處偏遠地區,在東漢末年,雖然經濟、文化不算落後,但是由於距中原較遠,所以相對來說人才要較中原地區少得多。
  而且由於蜀道艱難,流亡入蜀的人也很少。荀攸即因道絕不得至蜀,而暫駐荊州,結果被曹操徵用。許靖在孫策進入江東時亦曾欲入益州,而因很有峻防。故官長吏,一不得入。後來不得不南下交趾。這說明益州原來就缺乏人才。劉備佔領益州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的形成即是三國疆域的分定,疆域的分定又意味著人才的分定。
  然而,至劉備分荊據益,曹氏之勢已盛… …蜀所得收羅以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輕,蜀之士躁,雖若費禕、蔣碗之譽動。當時而能如鍾繇、杜畿、崔琰、陳群、高柔、賈逵、陳矯者,亡有也。心蜀國人才的缺乏在其立國之初就已成定局,三國人才的多寡亦已成為既定事實。
  以上是蜀人才缺乏並少於魏、吳二國的客觀原因。本文強調蜀缺乏人才主要是由客觀因素決定,但並不是說沒有主觀原因的作用,劉備與諸葛亮在用人上也確有失誤之處,而且有較為嚴重的失誤。
  首先,劉備在用人上有任人唯親的傾向。關羽失荊州是人所共知的事,而失荊州的關鍵在於劉備用將非其才,關羽不堪當據守荊州的大任。
   第一,荊州處於同魏、吳交界地帶,荊州守將身負軍事、外交的雙重任務。身為荊州守將的關羽,首要的任務是要搞好同吳的聯盟關係,否則荊州將陷入被吳、魏南北夾攻的不利局面。關羽恰恰忽視了這一點,他在孫權派使臣求結姻親時,不但加以拒絕,反而辱罵吳使臣,使吳蜀關係陷於緊張狀態。後來孫權乘關羽圍曹仁於樊城之際偷襲其後方,是不顧吳蜀聯盟大局,應負孫劉失和的主要責任,但關羽也難辭其咎。
   第二,關羽心胸狹窄。身為荊州主帥,卻與下屬關係搞得很緊張,致使傅士仁、糜芳在呂蒙偷襲荊州時開城投降,拱手將荊州送給吳。
   第三,關羽自矜其勇,求功心切,對吳的進攻估計不足,因此輕易地被呂蒙、陸遜蒙蔽,失敗後又無力挽回局面。由此可見,關羽為荊州守將是不合適的,劉備之所以把荊州重任交給關羽,就是因為他同關羽「恩若兄弟」,對其他人的信任遠不如關羽。
  王夫之說:「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 …先主之入蜀也,率武侯、張、趙以行,而留關羽守江陵,以關羽之可信而有勇。夫與吳在離合之間,而恃篤信乎我以矜勇者,可使居二國之間乎?定孫劉之交者武侯也,有事於曹,而不得復開釁於吳。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以守江陵… …然而終用羽者,以同起之恩私。」這個分析是中肯的。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孟達進攻上庸時,劉備派他督孟達軍,他欺凌孟達,逼得孟達投降了曹魏。劉淡亦因與劉備有宗族關係,劉備即厚親待之,委以重任。劉淡自恃是劉備宗族,盛氣凌人,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
  其次,劉備、諸葛亮在用將上也都有失誤之處。黃權是很有謀略的人,劉備斬殺魏大將夏侯淵,佔據漢中,皆黃權本謀。墟亭之戰前。黃權認為「吳人捍戰」,自己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主動要求為先驅以嘗寇。劉備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反而讓黃權率軍隊駐紮在長江以北去防魏軍。後來劉備敗退,黃權退軍無路,不得不投降曹魏。如果劉備當初能夠聽從黃權的意見,東征孫吳也許不會敗得那樣慘,黃權也不致降魏。
  蜀建興六年(228),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因誤用馬傻為先鋒而遭街亭之敗。諸葛亮為嚴明法紀,以身作則,自貶三等。又殺罰馬謖等數人以正軍法。諸葛亮執法嚴明是無可非議的,但如果沒有誤用馬謖,就可避免街亭之敗及那次人才上的損失。
  再次,諸葛亮用人過於謹慎。楊顆曾規勸諸葛亮說:「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 …自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亦勞乎?」諸葛亮如此鞠躬盡瘁,固然由於蜀國缺乏人才,他本人也缺少得力助手,但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事事都親自去做僅不可能,事實上又勢必減少了作為垂相處理國家大事的時間。只有放手使用人才,才能使下屬真正得到鍛煉,便於培養和發現人才。諸葛亮的工作作風固然可貴,然而也反映出他用人過於謹慎和對下屬不夠信任。這對培養人才無異是不利的。
  劉備、諸葛亮用人的失誤是蜀國的缺乏人才的主觀原因,用人失誤不能不使蜀國人才受到一定損失。總之,蜀國缺乏人才是由主、客觀兩方面原因構成的。客觀原因造成蜀國人才嚴重不足;主觀原因使蜀國人才在現有情況下更加不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