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獨門單押」 台與戰爭距離有多遠?
1940年5月,二戰西歐戰場開打。各界預期雙方勢均力敵,不料德軍鐵騎勢如破竹,六星期就征服法國,勝利超過自身想像。原來英法將重兵放在戰線北段的比利時平原迎敵,認為南側阿登山區地形崎嶇,大部隊無法通過。不料德軍主力從此衝出,一舉截斷聯軍後路。法國戰車的量與質較高,但分散支援步兵;德軍則在閃擊戰術下,集中裝甲兵力為矛頭,一旦突穿敵陣,插進後方,便如入無人之境。法蘭西悲劇充分展現戰爭的特性:事前很難預期,事後很難彌補,小錯誤可能導致不成比例的大傷害。
台海為全球火藥庫,可能爆發的衝突樣態,各方假設甚多。近日英國《經濟學人》報導,中共攻台所需兵力不下諾曼第登陸,後勤壓力極沉重。國防部前副部長陳永康主持的「TTX區域安全兵推」也指出,台灣西海岸過度開發,缺乏可發動大型兩棲登陸的場地。上述報導乍聽都是好消息,但揆諸古今戰史,最常見的慘敗原因,就是把單一優勢當神主牌,拒絕考慮其他可能性。台灣與其宣揚共軍來犯難以成功,更該檢視自身「罩門」,提前彌補。
TTX兵推最大重點,是強調社會結構堅韌性。報告點出:台灣發電四成來自船運天然氣,易被切斷供應,儲量不到兩周,電網集中三大變電所,極其脆弱。全面戰爭將造成數萬傷亡,台灣醫療體系能量根本無法應付。這正暴露蔡政府盲點:表面上看國防預算增加,但除了增購武器,若論因應變局的社會堅韌性,八年來極可能開倒車。
偏聽偏信是用兵大忌,但蔡政府一大特色,就是獨門單押:向美國一面倒,甚至主動搶扮仇中馬前卒;堅持非核,不顧能源政策與國防安全背道而馳;半導體執世界牛耳,就全面集中國家資源,無視水電消耗直逼環境負載極限與產業、人才失衡,甚至相信「矽盾」在手,外國必出兵相助。大內宣優先的執政團隊,搭配承平已久的社會大眾,很容易將戰爭視為可以重來的電腦遊戲,低估「血、淚、汗」是最起碼付出。
現代戰爭衝擊社會整體,備戰不再只是軍方責任。早年標榜反攻大陸,社會各層面資源都被高度納入戰爭動員。然而「全民皆兵」絕非免費的口惠,任何備戰作為的代價,都必須犧牲便利與耗費資源。隨著政治民主化,權利意識高漲,伴隨的儼然是「去軍事化」,愈來愈將備戰視為國防部家務事,軍方甚至常成為被抨擊輕賤的活靶。兩岸局勢平緩時,負面效應還不明顯;隨著敵情威脅升高,才發現「全民國防」只剩口號。
例如,轉型募兵後不再有預官,基層部隊嚴重缺乏醫官,國防醫學院卻無法擴大招生,因為醫界、教育界不願放寬總量管制。退伍上校取消子女教育補助引發軍中反感,即使只需一億多元,當初主導年改的閣揆陳建仁仍堅拒恢復。兵力短缺,被迫恢復徵兵,賴清德為減少反彈,對大學生宣稱「義務役不會上戰場」,遭國防部長邱國正和退輔會主委馮世寬打臉。凡此均顯示,面對選票利益與本位主義,國防有多麼弱勢。
兩岸量體懸殊,我方又屬被動守勢,面對難以預期的威脅模式,必須盡量充實總體能量,這不僅包括有形軍力的增強,也須社會真正建立願為國防付出的認知,更要戒絕以撕裂社會為選戰興奮劑。台海戰爭若真開打,台灣就算幸未淪亡,也是生命財產重度損失的慘勝。建軍備戰絕對重要,但目的在於避戰止戰。怯懦畏戰與忽視戰爭代價,後果同樣危險,政治人物與選民都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