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大明萬曆帝是怎樣瘋狂斂財的?

大明萬曆帝是怎樣瘋狂斂財的?

  在中國古代,很多皇帝都很貪財,無疑就是最大的貪官。明朝也有這樣的幾位皇帝,其中萬曆帝就是極有代表性的一位。有資料顯示,明朝萬曆皇帝可以稱得上中國歷史上對金銀最為熱衷的皇帝,就好像當時許多歐洲國家帝王極為熱衷黃金一樣。說到底,不過是貪財斂財的一種表象罷了。
  雖然萬曆帝沒有認真推行老師張居正所制定的一條鞭法,但他對白銀的熱愛卻一天勝過一天。這位皇帝想盡一切辦法要把白銀收歸國庫。故而,為了斂財,萬曆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就是讓地方官吏定期向他進貢,還把進貢錢財的多少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主要標準。有了這樣一個愛錢的皇帝,朝廷各級官員的斂財之風可謂上行下效。不僅如此,萬曆皇帝還豢養了許多官宦到各地去橫徵暴斂,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即使是養一隻雞也要向皇帝繳納一定的稅金。
  一般說愛財貪財的人,都比較吝嗇,法國巴爾扎克長篇小說《守財奴》中的葛朗台就是著名的四大吝嗇鬼之一。中國的萬曆帝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基於他在小的時候,張居正對他進行了嚴格的教育,常常是衣服舊了也不許更換。張居正認為,賢明的君主要厲行節儉,不能把珠玉之類的奢侈品看得太重。甚至逢年過節時,小皇帝給太監宮女們的賞賜都很寒酸。可惜,嚴厲的教育並沒有使得小皇帝養成良好習慣,反而暗生不滿。於是,張居正剛剛去世,萬曆帝就派人抄了張居正的家。尤其是當他從張居正家中抄出黃金萬兩、白銀十餘萬兩時,他頓覺老師言行不一,舊日的信念徹底崩潰,令他對錢財的愛好變得更不一般了。
萬曆皇帝在20歲時,曾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後來因為和大臣們的矛盾而罷朝,從此把朝政丟給大太監劉瑾,幾十年不上朝,致使很多大臣一輩子也不知道皇帝長的是什麼模樣。深居宮中的萬曆皇帝既然沒有了上朝的負擔,乾脆自顧自地沉浸在發財的白日夢中。他把後宮的許多宮殿裝修成店舖的式樣,然後命人從宮外買些商品回來,擺放在其中,自己則堂而皇之地坐在椅子上,以掌櫃的身份自居,命令太監召喚大臣進宮購物,商品價格則由自己定,既不准還價,也不准不買。這樣的模擬市場令皇帝樂此不疲。
  因為熱愛銀子,便想方設法多斂財。就這樣,萬曆皇帝瞄準了採礦業。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起,明朝在銀禁、海禁之外,新增加了另一禁“礦禁”。過去,民間是私自開採銀礦的。而到了萬歷時期,雖然允許個人開礦,但要交很高的礦稅。好容易找到了新的斂財之道,當然不能輕易放過。每遇有奏報開礦的,皇帝就派宦官前往監督。這些公公們只顧奉旨搜刮金銀,有礦無礦他們根本不放在心上。見到礦主的良田美宅,就虛報地下有銀數量,借此敲詐一番。到後來,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沒開礦,卻也強行把應得收入分攤到百姓身上,號稱是包礦。
  如此大肆搜刮,自然成果豐厚。僅萬曆二十九年(1601)一年,宦官們進獻給萬曆皇帝的白銀就達90餘萬兩、黃金1575兩,此外還有大量的珠寶。不過,進奉皇帝的其實只有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的金銀卻落入了宦官們的中間攔截,被中飽私囊,只要鼓了個人腰包,哪管是否國家吃虧?這種胡作非為自然引起了民間的極大騷動。不但百姓反抗,朝中官員也紛紛給皇帝上書,勸他廢除民憤極大的礦稅。後來,萬曆皇帝因為立太子的事又和大臣們鬧彆扭,他再次躲到深宮中罷工,不理朝政,卻唯獨有關礦稅的奏報都批復得特別快。
  有一次,萬曆皇帝生了大病,覺得自己快死了,這才準備廢除礦稅。可到了第二天,他的病竟然奇跡般地好了,他第一個反應便是:馬上派太監傳令內閣,要追回那道廢除礦稅的諭旨。萬曆皇帝搜刮了這麼多錢卻捨不得花,全都囤積在府庫裡。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邊境四處發生戰事,朝臣們苦苦相求,他才拿出一點無濟於事的小零頭,而自己收刮的銀子竟因窖藏太久已經變色十分難看了。
  於是,上有皇帝帶頭藏銀而不用,列位大臣和百姓們也就有樣學樣,競相把銀子埋在地下了。曾有人笑侃,中國古代的富人習慣將銀子埋在地下,是否就是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的?直到萬曆皇帝死後,礦稅才算宣告停止。而這幾十年的橫徵暴斂也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滅亡的邊緣。因而,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明朝的滅亡,與過度開採金銀也有著不可小視的干係。
  其實,萬曆帝不顧百姓生計大肆斂財的做法,很早就有人極度反感,就連當時有些大臣也認為這位當今皇上腦子不太正常,為開採金銀,竟弄得民不聊生。對此,言官田大益在疏奏中曾經毫不客氣地說:「皇上嗜利心滋,佈滿狼虎,飛而食人,使百姓剝膚吸髓,剜肉刺骨,亡家喪身。」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如此作為呢?曾有人撰文指出,萬曆皇帝的橫徵暴斂,或許正是幼年時的心理壓抑令他對張居正產生扭曲的報復心態,轉化成一種瘋狂的攫取慾望,令他一心要把更多的錢收歸國庫,卻絕不考慮百姓的疾苦。這種觀點有些道理,但並不全面。
  其一,萬曆帝的大肆斂財,首先是基於他個人本性的貪婪。從外因與內因關係看,內因才是起決定性的因素。沒有他自身的貪婪無度,焉能有執政期間的瘋狂行徑?
  其二,萬曆帝的大肆斂財,是國際國內大環境的影響。可以說,萬曆帝所表現出的那種狂熱的白銀收藏癖,正是當時全球金銀崇拜的一個縮影;而這個皇帝在紫禁城搞的模擬市場」正是跟隨了當時全世界重商主義的時尚。
  其三,萬曆帝的大肆斂財,是明朝滅自萬曆始的明證。許多史家在談論明朝滅亡原因時,常常會針對萬曆年間的方方面面探討和追究過錯過失,錯誤的執政理念、錯誤的經濟政策、錯誤的統治方法,不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嗎?
  可歎,當歐洲人把金銀崇拜和重商主義化作發展的動力時,大明的皇宮內卻上演著最腐敗、最變態的鬧劇。明朝滅亡已經深深埋下了種子,在遇到適當時機適合環境怎會不生根發芽結出苦果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