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神經梅毒的病因有哪些?

神經梅毒的病因有哪些?


2014年05月27日      家庭醫生線上    

神經梅毒(neurosyphilis)為蒼白密螺旋體(梅毒螺旋體)感染神經系統所引起的疾病,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梅毒兩類。那麼,神經梅毒的病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先天性梅毒系母體內的梅毒病原經胎盤傳給胎兒所致,後天梅毒患者主要通過性行為感染給對方。
(二)發病機制
梅毒螺旋體進入血液後,歷時1∼3個月即可進入腦脊液並侵及中樞神經系統。
1。無症狀性神經梅毒(a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
腦部病理改變不詳,由於本病患者不易獲得屍解,但推測多數主要累及腦膜,另有少數可同時累及腦主質和血管。
2。腦膜神經梅毒(meningeal neurosyphilis)
病理改變:本病雖屬腦膜炎症,但常同時存在輕度皮質的損害,肉眼可見軟腦膜彌散性炎性反應,增厚或變混濁,在增厚的腦膜內或嚴重感染的腦膜上有時可見粟粒性樹膠樣腫(gum-ma),酷似粟粒性結核,但兩者可借鏡檢相區別。
鏡檢腦膜的纖維組織,主要系淋巴細胞浸潤,也可查見少量漿細胞,另在腦膜血管周圍可有淋巴細胞浸潤,限局在腦凸面的炎症改變,可在Virchow-Robin間隙周圍有淋巴及漿細胞浸潤。
限局在腦底部的腦膜炎症常使腦神經受損,可見動眼,滑車及面神經等呈現間質性炎性損害,腦底的滲出物堆積可堵塞腦脊液的迴圈,甚至堵塞第四腦室的正中孔或旁孔而導致腦積水的病理改變,腦室壁的室管膜層呈沙粒狀或顆粒狀,這是由於室管膜下星形細胞增生所致,在增厚的腦膜內如查見樹膠樣腫,鏡下可見其中含有成纖維細胞,多核巨細胞,漿細胞,其中心可有壞死組織,還可查見由網狀組織而來的網蛋白(reticulin),借此可和結核結節相鑒別,因在結核結節的乾酪樣壞死組織中不含網蛋白,如果樹膠樣腫的直徑大至數釐米時,可壓迫鄰近的神經組織,並根據其部位及大小,引起臨床上出現不同的局灶性症候,在破壞的軟腦膜處,有時可見腦皮質中纖維性星形細胞增生而伸入蛛網膜下隙,腦膜和腦的血管中,常見血管內膜炎及血管外層炎,有時導致腦軟化。
梅毒性腦膜損害,如只局限在脊髓則稱梅毒性脊蛛網膜炎,累及硬脊膜則稱脊硬膜炎。
3。血管神經梅毒(vascular neurosyphilis) 病理改變:
血管神經梅毒主要累及腦部及脊髓的中,小動脈,出現梅毒性動脈內膜炎及相應區域腦及脊髓組織軟化。
常見受損的動脈有大腦前動脈的分支回返動脈,該支主要供血尾狀核頭的前下部,鄰近的殼核及內囊前肢,大腦中動脈及其分支也可受累,後者供血殼核,尾狀核,內囊前肢的下餘部分,內囊後支的背側部及蒼白球等處,椎動脈,基底動脈及脊髓前動脈均可累及。
病變可局限於一個動脈或某個動脈的一段,受損動脈的外膜增厚,有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中層變薄,其內肌層及彈力纖維破壞,但有時彈力纖維仍可保持完好,內膜下纖維增生變厚使血管腔變窄,受累的動脈內有血栓形成,並呈機化及再通,有的動脈形成閉塞性動脈內膜炎,較小的動脈可僅有內膜增生,僅使管腔狹窄而無炎性反應稱Nissl-Alzheimer動脈炎,沿大血管壁的滋養血管周圍可有炎性細胞浸潤,由於梅毒性動脈炎發生的血管不同,故引起受損的神經組織位置不同,軟化灶大小不一,並有時在腦內呈多數小梗死。
上述血管病變也可見於其他類型的神經梅毒,如腦膜血管梅毒和麻痹性癡呆等,如果梅毒性動脈炎侵犯脊髓前動脈或脊髓後動脈,可引起一個或幾個脊髓節段有不同程度的軟化,並和脊髓的側支迴圈良好與否有關,軟化區域均呈典型的梗死性病理改變,在極少數的病例中發生動脈瘤。
4。脊髓癆
本病病理變化為選擇性的神經纖維束退行性變,且以腰,骶段及下胸段脊髓後根及後索為主,大體可見脊軟膜尤其背側者變厚,混濁,脊髓下段的神經後根變薄且扁平,背側脊髓受累顯著,後索變窄小且皺縮,捫之較正常者為硬,視神經若受累,可見其顱內段及視交叉變薄,並與其周圍的軟腦膜粘連。
顯微鏡檢查在疾病初期,脊軟膜首先有炎性改變並且增厚,主要為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並多局限在後根的軟膜及後根袖內,在後根內有間質性神經炎性改變,根內的神經纖維變性,纖維間可有炎性細胞浸潤,脊髓後索脫髓鞘,以薄束尤為顯著,可見髓鞘崩解,神經纖維萎縮;晚期神經纖維消失,而有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其中也含部分結締組織增殖,但無壞死及炎性反應,這些改變特別易於累及下胸段及腰骶段,有時也可侵及交感神經傳入纖維及前角細胞發生變性,脊髓內其他傳導束均不受累。
腦神經癱瘓者,其腦神經改變和脊髓後根者相同,一般以第Ⅲ,Ⅳ,Ⅷ腦神經較易累及,有視神經炎者,在視神經和視交叉的神經纖維髓鞘脫失,炎性浸潤主要在其外周部位,蛛網膜和視神經緊密粘連呈視神經視交叉蛛網膜炎的改變。
極少數病例以累及頸段脊髓及其後根為主,稱頸脊髓癆(tabes dorsalis),本病選擇性累及脊髓後根及後索變性的發病機制也未闡明,一般認為是一種中毒變性病變,同時伴以反應性炎性改變,至於本病和免疫學的關係,尚在研究中。
5。麻痹性癡呆
病理改變以大腦皮質為主,大體觀察可見腦膜變混濁,增厚,可與其下的腦皮質及其外的顱骨相粘連,腦體積縮小,腦回變窄,腦溝加寬,腦溝中有較多的液體,這在前額葉最為顯著,其次易受損者為顳葉,大腦切面可能兩側腦室擴大,腦室系統室管膜壁上常呈顆粒狀反應,系由顆粒性室管膜炎所致。
顯微鏡檢查:尤其在額葉前部及顳葉,沿Virchow-Robin間隙的血管周圍及腦膜血管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吞噬細胞,炎性變化程度多依疾病的時期和感染程度而異,在皮質中的血管,其外膜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內膜有成纖維細胞增生,其內有時可找到梅毒螺旋體,腦皮質中的神經細胞彌散性變性及脫失,並有反應性星形細胞,尤其是小膠質細胞增生,在星形膠質細胞增生處可形成膠質結節,在腦質內小血管周圍常見鐵質沉著。
在經過治療的病例,對鏡下所見有些影響,其炎性反應減少,甚至找不到炎性改變,腦膜也無增生,只能見到腦皮質中神經細胞脫失和反應性膠質增生。
6。先天性神經梅毒
多死產,妊娠早期感染者可導致腦積水及腦發育畸形而難以生存,出生後早期可有腦膜血管感染,青少年慢性發展者可呈麻痹性癡呆及脊髓癆型病變,其病理改變和成人者基本一致。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