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 打破既往看法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 打破既往看法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 打破既往看法

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以往認為,包括了遺傳過敏體質及環境過敏原的刺激。近年國際上的最新研究發現,皮膚天然屏障的缺陷也佔重要角色。患異位性皮膚炎幼童皮膚的脂質成分filaggrin以及神經醯胺有先天性的缺損,處在防護不足的情況下,除了會造成皮膚角質層水分散失過快之外,對外界刺激是沒有抵抗力的。

因此當環境中PM2.5等空氣污染物質濃度增加,大量接觸到原本已經破損的皮膚,會直接與真皮層的免疫細胞發生反應,使免疫細胞聚集在患處,致使發炎反應加劇並產生奇癢難耐的感覺。

若是小朋友直覺反應就是搔抓患處,導致皮膚破損發炎更嚴重,甚至造成表皮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二度感染,嚴重者還可能進展成敗血症。

PM2.5近來成為國內環保和健康上備受矚目的話題,主要原因在於他對全身多處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除了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皮膚會直接大面積接觸到PM2.5等空氣汙染粒子,所受的影響更不容小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龍厚玲也表示,國內外專家,也進行了各項臨床試驗探究PM2.5及其他空氣汙染微粒與皮膚疾病,特別是異位性皮膚炎的關聯,目前已知較明確的結論包括:孕婦接觸高濃度PM2.5,特別再加上出生後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會增加嬰兒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

台灣PM2.5濃度基本上南部地區較北部較高,建議平時應多注意PM2.5的指數。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