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中醫經絡養生操 幫助健身強身

中醫經絡養生操 幫助健身強身

中醫經絡養生操 幫助健身強身

常做中醫養生操,有助於健身強身,中醫養生講究鍛鍊精氣神,通過活動身體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可說是一種良好的養生方法。

專家看法

開業中醫師鄭阿乾表示,在保健的基礎上,傳統中醫常借助活動的方式,來對人體進行適當的調養,進而促使身體更健康、更強壯,這就是中醫經絡養生操,這種養生操常跟穴位有關,藉由疏通筋絡、刺激穴位,有助起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鄭醫師指出,養生操的動作宜柔和,力道不可以太重,活動後若行有餘力,也可以重複再做相同的動作。民眾可以按壓及拍打百會穴、四神聰等穴位,有助於幫助腦力,讓反應更敏捷;前後、左右搓按神庭、上星、後頂等三個穴位,可望起到提神醒腦,同時也促使精神更好。

鄭醫師指出,按揉太陽、角孫、率穀等三個穴位,有利於消除疲勞、預防頭暈;用手搓按迎香、睛明等穴位,可望預防感冒、改善鼻炎;用手搓揉人中、承漿、地倉等三個穴位,可以保護牙齒,保養口腔;用手按搓風池、肩井、風府、大椎等四個穴位,可以促進氣血循環,讓呼吸更順暢。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民眾按壓膻中、中府、期門、章門、京門等五個穴位,有助於預防胸悶,同時舒暢一下心情。建議民眾向中醫諮詢,以便正確地找到穴位。

穴道位置

1.百會穴:位在頭頂正中央的地方。

2.四神聰:共有四個穴位,頭頂正中央四周,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去一寸。

3.神庭穴:位在額頭上,前髮際正中直上約半寸的地方。

4.上星穴:頭部前髮際正中間直上一寸的地方。

5.後頂穴:位於頭部後髮際正中間,直上五點五寸的地方。

6.太陽穴:位在眉尾與眼尾間向後約一橫指凹陷處。

7.角孫穴:手折耳廓向前,耳尖直上進入髮際的地方。

8.率穀穴:位在耳尖直上一•五寸的地方。

9.迎香穴:位在鼻翼旁、法令紋處。

10.睛明穴:位於眼部內側,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

11.人中穴:位在鼻子與上唇間,靠近鼻子之三分之一處。

12.承漿穴:嘴唇中間下方半寸處,亦即唇溝正中凹陷的地方。

13.地倉穴:位於人的臉部,嘴角外側,往上可對到瞳孔。

14.風池穴:位在耳後與頸部上緣連線之中間凹陷處。

15.肩井穴:位在脖子兩側與肩峰的中點,亦即肩膀中間的地方。

16.風府穴:位於人的後頸部,在後髮際正中間直上一寸的地方。

17.大椎穴:位於人的頸部下方,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18.膻中穴:位在兩乳間中點處。

19.中府穴:腋下往上一寸半,乳頭旁開二寸,鎖骨下第一條跟第二條肋骨間隙。

20.期門穴:胸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的地方,亦即前正中線旁開四寸處。

21.章門穴:位在腰部外側凹陷處。

22.京門穴:人體側腰部,第十二肋骨游離端下方。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